2025年7月9日,主营水泵制造的泰福泵业(300992.SZ)宣布收购浙江南洋华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浙江南洋华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华诚”)51%以上股权。鉴于有“牛散”之称的邵雨田本人是泰福泵业的前十大股东,而南洋华诚则由邵雨田家族掌控,此次并购构成关联交易。
泰福泵业称,“交易完成后,泰福泵业将新增电容器薄膜业务,向新质生产力方向拓展,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有助于提升公司经营规模、业绩及整体竞争力。”换言之,南洋华诚的电容器薄膜资产被视为能够助力其“向新质生产力拓展”。
耐人寻味的是,被相中的这块电容膜业务就在四年前还被“痛斥”为“低效业务”,并因此被从另一家上市公司航天彩虹(002389.SZ)中剥离。航天彩虹则是邵雨田创办的浙江南洋电子薄膜有限公司上市后转型而来;接手航天彩虹挂牌出售的南洋华诚又是邵雨田家族实控。兜兜转转背后,闪现的是一幕幕精心策划的资产腾挪。
邵雨田家族从2001年创办电容膜公司,到2010年上市、并购转型、剥离“低效”电容膜业务,2021年重新设立公司接手被剥离业务,2025年再将其重新装入泰福泵业……围绕电容膜展开的历时约24年的资本运作当中,有精准踩点行业周期,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低效被剥离”资产,还有四年华丽变身优质资产重新注入另一家关联上市公司。
如此创业、上市、转型、剥离、重新整合、再上市,构成了“牛散”邵雨田的资本人生。
“低效业务”的前世今生
聊到南洋华诚这次要装进泰福泵业的电容膜业务,还要从24年前说起。
2001年,在沈阳创业打拼多年的邵雨田敏锐发现了国内电容膜市场的机遇,经过一番调研,决定回到台州投资设厂,并带着妹夫冯江平等亲戚朋友成立了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科技”)。随后几年间,公司引进了德国先进的电容膜生产线,并不断扩大产能,最终在2010年,邵雨田带着南洋科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此后邵雨田展现出了在资本运作上的天赋,参与多家公司并成功上市。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其家族直接或间接持有包括绿田机械、泰福泵业、新筑股份、福石控股、泰鸿万立、铭利达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并在其中收获颇丰,“牛散”的称呼也由此得来。2016年南洋股份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更是其“得意之作”之一。
时间快进到2021年,当年7月23日,已经完成重组并把南洋科技更名为航天彩虹的董事会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函件——当时持股合计3.15%的冯江平等4位股东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提议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剥离电容膜业务相关事项的函》,4位股东希望上市公司“尽快实施剥离电容膜低效业务”。
在这封函件中,尚在航天彩虹体内、南洋科技留存的电容膜业务被描绘成当下业绩增长的拖油瓶——“毛利率持续在低位徘徊”,“公司电容膜业务成长空间已到瓶颈,如继续参与其中势必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且后续盈利状况仍难以预料,经营风险较大,也影响公司整体估值水平。”
彼时的航天彩虹正处在重组南洋科技后的深度整合期。上市公司也在对重组之后“无人机+新材料”双主业格局进行优化,而在新材料板块中,电容膜的毛利率最低。
所以,冯江平等人在提议中特意强调电容膜业务 "影响公司整体估值水平",这一说法也精准戳中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痛点——当时航天彩虹的无人机业务正处于突破期,重组后的公司亟需资本市场给予高估值。将电容膜业务定义为"低效资产"剥离,无疑能为无人机业务接下来的估值"减负"。
此时有股东递上优化业务“枕头”,航天彩虹自然也就“借坡下驴”。
这里有个插曲,航天彩虹在剥离前已经考虑外包“运营情况一般”的电容膜业务,并通过相关议案,计划从2021年6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承包给后来成为南洋华诚子公司的浙江华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诚科技”),承包价格为4098.06万元,不过这一承包业务随着电容膜资产的剥离而终止。
回头来看,虽然邵雨田已经退出上市公司,但“老膜人”对其一手缔造的电容膜业务依然有着深厚感情;而同样在电容膜行业中打拼多年的冯江平,其当时的提议也深意颇多。
电容膜不是一个好生意?
把时间线拉长,如今看来股东们的提议看似站在为上市公司 "优化资源配置" 的角度,却巧妙避开了一个关键背景:2021年的国内电容膜业务正处在重要拐点,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产业的爆发,行业需求将在随后几年快速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薄膜电容器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作为薄膜电容器的核心材料,电容膜在决定电容器的性能和耐用性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薄膜电容器的成本构成中,电容膜是最大的一项支出,占总生产成本的39%,约占原材料成本的60%。
由于电容膜所处产业链中下游市场的快速增长,多家券商当时也纷纷预测电容膜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中,华鑫证券在其2021年12月份的一份研报中指出,“自2019年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对薄膜电容器需求大幅度增加,2020年底实现产品供需平衡,2021年世界需求量约为12万吨(7微米当量21万吨),产能缺口约为23%。”
由于电容膜投产的周期较长,华鑫证券更是在这份研报中直言,“(2022年)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正是看到未来的供需缺口,近几年间不少企业都在纷纷购入生产线,扩大产量。
卓创资讯分析师冯圆圆向笔者表示:“2021年前电容膜行业的生产线尚不足40条,但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国内电容膜市场快速增长,如今国内行业的产线也已接近60条,未来的3年内还有预计20余条产线将陆续投产。”
灼识咨询提供的数据,则进一步给电容膜行业近十年的发展进行了量化:2018年~2023年,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的规模由12亿元增长到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1%,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8%;从产量方面来看,由2018年的4.5万吨增至2023年的9.56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6.3%,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23.2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6.0%。
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未能上市的电容膜公司们也嗅到了融资快速扩张的好机会:2025年2月,经历了近2年的辅导后,海伟电子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6月30日,此前IPO折戟的龙辰科技再次向北交所提交招股书。
和电容膜业务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年航天彩虹留在上市公司新材料板块中的背材膜及绝缘材料业务毛利率仅为-10.12%,而光学膜业务的毛利率相比2021年也有所下滑。
从承包到接盘,南洋华诚“踩点”登场
再回到4年前的资产剥离。
继上文中提到航天彩虹7月份收到提议函,两个月后,公司就通过股东大会火速通过剥离议案;10月21日,浙江南洋科技有限公司聚丙烯电容器薄膜业务板块净资产、台州富洋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鹤山市广大电子有限公司100%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挂牌价格为3.18亿元;11月23日,南洋华诚和航天彩虹双方正式签订交易合同。
其中的交易细节暴露了更多刻意设计的痕迹。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当时的反馈,航天彩虹此次资产转让截至挂牌期满,仅有一家意向受让方——南洋华诚,而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正是邵雨田,南洋华诚股东名单中几个月前才“鼓动”上市公司剥离“低效业务”的冯江平也赫然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南洋华诚成立于2021年11月8日,也就是说在相关资产挂牌后没几天邵雨田家族便火速成立接盘公司,意味着这家公司几乎是为接盘该资产 "量身定做"。最终,邵雨田家族公司以挂牌底价拿下资产。
从时间线看,整个资产剥离前后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先有股东提议,再有股东大会快速通过,接着资产挂牌,然后 “接盘公司” 卡点成立,最后以挂牌底价成交。每一步都精准衔接,仿佛提前排好的一串多米诺骨牌。
而这场资产剥离,表面是上市公司 “优化资源” 的常规操作,实则处处透着资本运作的精巧算计。邵雨田家族一方,既以 “提议者” 身份推动剥离流程,又以“接盘者”的身份底价拿下资产,完成了一场近乎 “闭环” 的资本腾挪。
四年潜伏“低效”资产变身“香饽饽”
彼时的电容膜市场正站在爆发前夜,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已经可以感知。而冯江平和3位股东在剥离提议中那句 “继续参与其中势必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的判断,成为当时南洋华诚成立之后的行动纲领。
揽入电容膜业务后,邵雨田便带领南洋华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新春刚过,一场似乎早已筹备好的 “价值修复手术” 不动声色地拉开序幕。
这场 “修复” 的第一步,便是砸下重金:买地、扩产。
笔者从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曾经公布的信息中查询到,2022年南洋华诚接连在2月份和6月份购入两块工业用地,分别斥资2716万元,拿下聚海大道以西、海环路北侧80001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和花费1308万元,将聚英路东侧、海循路以南27762平方米的工业用地收入囊中。
原有的产能肯定不能跟上电容膜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于是"年产3万吨新能源用电子薄膜材料建设项目" 获批,并在2023年破土动工,该项目也被浙江省纳入到省级重大项目。
与此同时,公司员工也在不断增加。从公司工商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公司已经从2021年的260人增加至2024年的353人。同时,南洋华诚也并未放松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从2022年开始公司有多达32条有效的专利信息。
进入2025年,邵雨田家族继续“加注”电容膜业务:4月份南洋华诚一口气与德国布鲁克纳机械有限公司签署了包含投资10条BOPP电容薄膜生产线的谅解备忘录,欲借此“巩固其在电动汽车应用科技薄膜领域的领先地位”。
3个月后(2025年7月),当泰福泵业宣布拟收购南洋华诚时,这个电容膜资产已经兜兜转转经历了近24年的时光,并且在近4年快速扩张成长,如今邵雨田家族希望通过泰福泵业这个平台再现高光时刻。(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曹晟源,编辑 | 刘敏)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11
泰福泵业找第二增长曲线,这步棋走对了吗?
邵雨田家族精准踩点,这资本嗅觉太灵了。
泰福泵业这收购,又是关联交易,邵雨田家族算盘打得精。
年产 3 万吨项目,南洋华诚这是要当行业老大?
资产腾挪得这么顺,时间点掐得也太准了。
从上市到剥离再装回,资本运作玩得真花。
泰福泵业股价会不会因为这收购涨一波?
邵雨田从 2001 年做到现在,电容膜玩得真溜。
员工从 11 人涨到 180 多,这业务是真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