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schrecken.com 钛媒体致力于成为全球财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新媒体、全球技术专家网络、科技IP与创意产品服务、科技股数据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和“钛媒体国际”业务布局,现已成为国际领先、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财经信息服务商和新媒体标杆之一。 Wed, 09 Apr 2025 00:11:31 +0800 zh-CN hourly 1 //m.erschrecken.com 中国版平准基金登场:游资预热大消费 //m.erschrecken.com/7527956.html //m.erschrecken.com/7527956.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55:38 +0800 公司研究室 //m.erschrecken.com/7527956.html

文 | 公司研究室,作者 | 淮上月

这两天,全球资本市场都被美国对等加税搞得团团转。

美国当地时间4月7日,美股开盘不久,市场传出特朗普打算让新加的对等关税暂缓90天执行的消息。受此影响,美股三大指数瞬间拔高,十几分钟内,纳斯达克指数就从下跌2.11%,快速拉升到上涨4.33%。

不过,这个消息很快被白宫否定,市场顿时泄气,美股三大股指很快就跌了回来。

这场乌龙,真切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这场关税大战的焦灼。

就在这一天,一向不靠谱的特朗普,对中国以34%的税率反击美方做了表态,他公然威胁对中国产品额外征收50%关税,还要堵死双方谈判大门。

消息传出,夜间交易的富时A50股指期货很快就从上涨3.66%,跌到只剩0.44%。

头一天,北京时间4月7日,A股放量大跌,创业板、科创板、北证50指数跌幅均超过10%。

因此,看到富时A50股指期货夜盘走势,不少A股投资者夜不能寐,都担心A股第二天继续放量下跌。

4月8日早上,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A股开盘前果断出手!

8点30,中央汇金公司率先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公告了自己护盘主力的身份:中央汇金公司一直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战略力量,是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发挥着类“平准基金”作用。

这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接亮明身份,不再像以往那样欲说还休。中央汇金这样公开喊话,就是要告诉广大A股投资者:有国家队在,不用怕,天塌不下来!

中央汇金公司表示:将继续发挥好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有效平抑市场异常波动,该出手时将果断出手。下一步,公司将坚定增持各类市场风格的ETF,加大增持力度,均衡增持结构。公司具有充分信心、足够能力,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8点56,央行重磅发声: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说直白点,这个声明的实质内涵就是:中央汇金尽管大胆买入,资金由央行兜底。

央妈公开背书,自然让市场多头心里顿时安稳许多。

几乎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

历史上,国家每次救市,险资都是重要力量。

这一次,监管层再度启用这支生力军,作为中央汇金护盘的同盟。

据富国基金测算显示,保险行业2024年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按照金融监管总局最新规定,若用足权益资产比例上限,可带来1.66万亿增量入市资金。

这上万亿增量资金,无疑是A股多头的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

上午9点整,赶在股市集合竞价前,中国商务部对特朗普的新一轮威胁正式回应:美方威胁升级对华关税,是错上加错,再次暴露了美方的讹诈本质,中方对此绝不接受。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奉陪到底。不惧威胁,继续对等回应。

中央多个部门明确表态后,A股在万众瞩目中进入集合竞价时间。

令普通投资者欣慰的是:集合竞价结束,A股各大指数不是平开就是高开。正式开盘后,各大指数几乎是步调一致的震荡上行。

事实证明,虽然特朗普歇斯底里,极限施压,但在中国监管层果断出手后,投资者信心倍增,A股没有再现前一交易日放量大跌的走势。

有了国家队这根定海神针,A股场内资金再次活跃,开始追逐农牧饲渔类与大消费相关的板块个股。

4月7日,A股大跌时这类个股就逆势上涨。

当日,只有3个概念板块翻红:转基因上涨1.88%,粮食概念上涨1.03%,鸡肉概念上涨0.01%。

到了4月8日,这类热点开始星火燎原。

Choice数据显示,当日涨幅前10的概念中,几乎全是这类板块。

其中,排在前3名的是:转基因,大涨11.57%;鸡肉概念,上涨9.04%;粮食概念,上涨9.02%。盘中,3个板块的涨停个股,分别有:8家、7家、15家。

当日,京沪深三个交易所翻红的个股3299只,涨幅超过9%的个股243只,占比7.37%。这样的热度,与头一天全市场仅有106只个股翻红的景象,简直是天差地别。

毋庸讳言,A股市场活跃资金的嗅觉非常灵敏。

在中美贸易大战的当下,国内外贸出口遭遇冲击,为了保持经济稳健发展,国家肯定会出台多项对冲措施,其中概率最大的就是进一步刺激内需。

这些先知先觉的市场主力,先人一步盯上了大消费概念股。而受益于中央有关农业振兴文件的农牧饲渔行业,被选做这轮题材炒作的急先锋。

业内人士分析,这轮关税大战对全球经济冲击的后果,恐怕要到下半年才能真正显露。在此之前,国家队进场的最大作用是维稳,A股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在这种形势下,稳住大盘炒作个股,也许是场内活跃资金的最优选择。

换句话说,A股的最新动向就是:国家队搭台,题材股唱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956.html 0
中国首富的魔幻30年,普通人的财富密码找到了? //m.erschrecken.com/7526916.html //m.erschrecken.com/7526916.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50:42 +0800 大局财经 //m.erschrecken.com/7526916.html

文 | 大局财经,作者 | 向雨,编辑 | 陈晓晓

你以为钟睒睒靠着那几瓶水和疫苗,就能稳稳地坐在首富的宝座上?

殊不知,一位“80后”程序员,仅凭一串代码和无尽的流量,就悄然上演了一场“冰与火之歌”,将钟睒睒从首富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张一鸣,这个曾经的低调程序员,如今却以数字之力,成为中国新的首富。这场首富的更迭,不仅仅是财富的转移,更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一次深刻碰撞。

首富易主,数字与水的“天壤之别”

2025年3月27日,福布斯富豪榜和彭博亿万富豪榜同时宣布,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以6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60亿元)的身家,登顶中国富豪榜榜首。

这位198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的“80后”,用短短13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全球互联网帝国。他的财富增长,如同一场数字风暴,席卷了整个商界。

张一鸣的“字节速度”,源于他在AI领域的疯狂投入。2024年,字节跳动在AI领域的资本开支高达800亿元人民币,而2025年更是预计飙升至1500-1600亿元人民币。

这些真金白银,不仅砸出了全球第二大GPU采购商的地位(仅次于微软),还采购了约23万张英伟达显卡,构建起了处理复杂AI模型的超级算力。

而张一鸣的流量变现魔法,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抖音/TikTok全球用户超10亿,火山引擎长三角算力中心总投资8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精准的算法推荐、沉浸式的用户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广告收入和电商分成。

张一鸣,用算法和流量,炼就了属于自己的“数字金矿”。

当张一鸣在数字世界里风生水起时,钟睒睒的传统商业帝国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水逆”。

2024年财报显示,农夫山泉营收428.96亿元,同比增长仅0.5%;净利润121.23亿元,同比增加0.4%。更糟糕的是,包装水业务收入竟然罕见地下滑了超两成。这与张一鸣的76%营收增长、1900亿的财富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夫山泉2024财年业绩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剧烈,农夫山泉股价年内暴跌15%,万泰生物股价也下跌近7%。钟睒睒的身家因此缩水13%,财富减少了整整600亿元。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下滑,更是钟睒睒传统商业帝国在数字时代面前的脆弱和无力。

除了财务数据的下滑,农夫山泉还陷入了舆论漩涡。2024年,钟睒睒控诉“网络上有组织、长时间的连续抹黑”,品牌形象遭受了历史性考验。

同时,瓶装水市场的增速放缓,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带来了产品结构的变化。而万泰生物在疫苗和诊断试剂领域的优势,也随着新冠疫情红利的消退而逐渐减弱。

将张一鸣和钟睒睒的财富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数字与实体之间的差距已经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张一鸣的核心资产是抖音、TikTok、火山引擎等数字平台,而钟睒睒的核心资产则是农夫山泉、万泰生物等传统实体企业。

从2024年的营收增长来看,张一鸣的字节跳动实现了76%的增长,而钟睒睒的农夫山泉却仅增长了0.5%。这背后反映的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增长速度上的巨大差异。

从股价表现来看,张一鸣的字节跳动估值上涨驱动财富激增,而钟睒睒的农夫山泉股价却暴跌15%。这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同态度。资本市场更加看好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数字经济企业,而对于传统实体企业则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中国首富的变迁史

跌宕三十几年,“首富效应”背后是三个经济时代的更迭:消费为王、地产狂欢、科技觉醒。

  • 传统经济的黄金岁月(1990-2000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90年代的中国处处是机会。荣氏家族、刘氏家族等传统产业巨头,凭借务实的经营理念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为最早一批在新经济浪潮中弄潮的先锋。大批国企员工、公务员毅然辞职下海,投身商海,万元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消费为王的时代(2000-2010年)

千禧年的钟声敲响,中国商业格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互联网和零售业如同两颗璀璨的新星,在商海中冉冉升起。

在这个时代,中国商业界迎来了一批新贵,黄光裕、张茵、丁磊等分别来自零售、造纸、互联网领域的佼佼者纷纷登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凭借着对市场经济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敏锐洞察,抓住了难得的机遇,成为消费领域的领军人物。

黄光裕,他的国美电器在家电消费市场爆发式增长中崭露头角,凭借线下家电销售的霸主地位,连续多年稳居中国首富的宝座。

丁磊,他的网易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面临严峻挑战,但他审时度势,果断转型进入游戏领域。凭借《大话西游》等爆款游戏,网易起死回生,丁磊也因此一举登顶福布斯中国首富。

2006年的首富张茵也崭露头角。她的玖龙纸业从事废纸回收和造纸业务,凭借着公司的稳健发展和个人持股的优势,张茵成功登上了首富的舞台,成为女性商业精英的杰出代表。

  • 地产狂欢的年代(2010-2020年)

随着城镇化的浪潮,土地价值不断推高,王健林、许家印等地产大亨称雄一时。

碧桂园的杨惠妍,凭借高周转模式和城镇化红利,身价瞬间飙升至中国首富。

万达的王健林,则依靠“城市地标”的定位和“订单地产”的模式,在港股上市后身价飙升至860亿元,成为新一任首富。

房地产的兴盛,带动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繁荣,土木专业成为热门,线下实体商家投资回报率极高。

  • 科技觉醒的新时代(2020-今)

进入新时代,科技成为新的财富密码。

张一鸣、雷军等科技新贵崛起,AI、新能源等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张一鸣的字节跳动,凭借抖音等爆款产品,在数字经济时代展现出指数级增长潜力。

曾毓群的宁德时代,则吃到了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的红利,电池成为车企刚需。

而钟睒睒虽然凭借农夫山泉和万泰生物两家公司一度成为中国首富,但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其财富地位也逐渐受到挑战。

每个首富的诞生,都踩着时代的风口。钟睒睒的“水+药”逻辑,在经济下行周期本应是避风港,却输给了科技浪潮。张一鸣的“流量+算法”公式,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指数级增长潜力。

这些行业轮动的背后,是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

钟睒睒与张一鸣,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家形象。钟睒睒低调务实、深耕实业、强调产品质量;张一鸣激进创新、数据驱动、追求颠覆性增长。这种特质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企业家的不同要求。

在草莽时代,传统经济的黄金岁月里,“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成为一句真实的写照。而在数字时代,企业家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数据驱动思维。

首富变迁背后的财富密码

随着张一鸣的崛起,中国科技产业的版图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跃升,更是产业趋势的深刻转型。

张一鸣的成功,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科技产业的三大趋势:AI产业化、新能源革命、智能制造升级。

字节跳动的算力体系,如同一个巨大的数字引擎,已经支撑起了万亿级的估值,这背后是AI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

想象一下,当AI深入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会有多少“独角兽”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而生?

宁德时代曾毓群的财富增长61%,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新能源赛道活力的明证。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下,新能源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而小米雷军的财富翻倍,则是智能硬件与AIoT协同效应的生动写照,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消费领域,尽管钟睒睒暂时失利,但消费市场的活力依旧澎湃。

拼多多黄峥的财富下降,或许只是市场调整的一个信号,而高端消费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却是不可忽视的趋势。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更追求品质、个性和独特体验。

古茗、毛戈平等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就像是市场中的一股清新之风,它们或深耕下沉市场,或在细分赛道中独树一帜,展现出无限潜力。

而健康产业,更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而蓬勃发展。万泰生物在疫苗和诊断试剂领域的技术积累,就像是一颗随时可能爆发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还是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首富的宝座,就像是一个“不可能三角”,需要平衡技术深度、市场广度和政策宽度。

技术深度,是决定能否站在行业前沿,掌握AI、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关键;

市场广度,则考验能否覆盖全球用户,或主导某个万亿级市场;

而政策宽度,则是在反垄断、数据安全等监管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能力。

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就像是一个三维的坐标系,定义了首富的“成功空间”。

从“水瓶”到“字节”的首富更迭,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胜利,更是时代洪流的必然选择。

张一鸣在算法世界中构建的数字帝国,与钟睒睒在传统商业逻辑中的跋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财富轨迹,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隐喻。

从农牧业、房地产到互联网、新能源,再到如今的硬科技,首富们的行业变迁,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史。

每一个阶段的首富,都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了时代赋予的红利。

政策,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无论是“四万亿”刺激工程机械行业,还是“双碳”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产业的方向。而企业家的特质,也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

马云的舆论造势,契合了互联网电商开拓市场、建立品牌的需求;雷军的“网红”人设,则有助于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传播。

首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黄光裕因法律问题陨落,许家印因地产泡沫崩盘,行业周期的风险和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人而言,想暴富并非易事。炒房、炒股门槛高且风险大,拿公司期权等上市不确定性强,创业更是九死一生。

结语

首富们的经历却告诉我们,紧跟时代趋势,找到市场需求的空白点,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是有可能在财富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毕竟,时代的每一次变革,都孕育着新的机会。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浪潮造就了马云等人,如今硬科技和新兴消费模式的崛起,又将在未来孕育出怎样的首富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6916.html 0
现代人,今天你睡得好吗? //m.erschrecken.com/7527960.html //m.erschrecken.com/7527960.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50:35 +0800 追问nextquestion //m.erschrecken.com/7527960.html

文 | 追问nextquestion

在古希腊神话中,睡神修普诺斯被描绘为一位温柔的神祗,他手持罂粟花,为疲惫的人们带来安宁与休憩。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对睡眠的需求从未改变,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却在不断深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睡眠调节背后的基因、分子、细胞和神经回路,却依然无法完全解答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牺牲睡眠来换取所谓的“效率”。这是否会带来难以逆转的影响?

回顾3月21日的“世界睡眠日”,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与生命紧密相连的日常现象,思考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守护好这份来自自然的珍贵礼物

01 我们为何要睡眠

在外接或内置电极的帮助下可以对睡眠进行监测和分段,脊椎动物的睡眠通常被分为非快速动眼期睡眠(NREM)及快速动眼期睡眠(REM)。作为一项需要花一生近1/3的长度去重复完成的任务,睡眠注定发挥着一些关键作用,对睡眠的需求可能起源于细胞水平,长期保持清醒后神经元表现出了疲劳的特征,但并不是大脑的全部区域都需要“睡眠”,自呱呱坠地时起,控制呼吸的环路便不眠不休,直至生命燃烧的尽头。

人类为何要睡眠的根本原因和机制,至今仍是神经科学上莫衷一是的问题。睡眠的短期剥夺会影响认知能力和情绪,长期缺乏睡眠者甚至有着显著高的痴呆的发生率,这也意味着长期的睡眠缺乏可能和大脑发生病理学改变相关。但仅把睡眠剥夺后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睡眠的理由并不算充分,更有可能的一种理论是,睡眠可以为机体提供健康大脑/躯体必须的结构或代谢过程。

睡眠后必要的修复和清理机制可以帮助大脑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清理冗余”,进而保障第二天大脑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发挥,这一点也许可以由睡眠期间需要暂时性失去意识来解释。

“淋巴假说”机制认为,NREM睡眠期间可以加速淋巴流动,帮助清除大脑代谢产物。清醒时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等代谢产物会逐渐累积,睡眠期间这些物质的产生速率可能降低甚至暂停,为机体提供了清除的时机。既往研究也发现,小鼠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在睡眠期间会迎来清除的高峰,人类睡眠剥夺后,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含量上升[1]

除此之外,其他假说认为突触重塑、NREM睡眠期间降低的脑部温度进而帮助脑修复、NREM和REM时期的电流振荡平衡神经网络等[1]。尽管科学已经揭示了诸多睡眠的奥秘,但关于“人类为何需要睡眠”这个根本问题的探索仍在继续,每一个安睡的夜晚都在等待我们揭开更多的答案。

02 何为睡眠健康

“睡眠健康”的概念正在经历重要的认知转变。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不仅系统阐述了睡眠对人体各系统功能的深远影响,更强调了睡眠健康应该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关注[2]

拜瑟(Buysse)的RU-SATED模型,也曾对睡眠健康进行了六个维度的划分:规律性、睡眠满意度、警觉性、时机、效率、以及持续时间[1]

规律的作息对健康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证实。研究表明,不规律的睡眠与2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显著相关,这可能源于生物钟的紊乱导致细胞和器官压力应激反应失调。特别地,成年人推荐晚10-11点入睡,早6-7点起床的作息规律,这不仅符合人体生理节律,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睡眠的修复功能[2]

睡眠时长虽然因人而异,但仍有其科学范围。目前普遍认为,成年人应保证7-8小时的夜间睡眠。值得注意的是,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睡眠需求呈现逐步缩短的趋势:新生儿可能需要13-18小时,而老年人可能只需6-7小时[2]。但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即使知道这些标准,能够切实做到的人却不多。

睡眠质量的评估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良好的睡眠应该表现为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夜间醒来次数不超过3次且能快速重新入睡,醒来后感觉精力充沛[2]这些客观指标与主观的睡眠满意度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可能揭示一些难以通过仪器发现的睡眠问题。

03 睡眠不足有何影响?

当前研究已经证实,睡眠对人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的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睡眠问题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甚至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和记忆力。卫健委特别指出,长期睡眠不良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安全事故风险。

研究发现,睡眠剥夺会增加人和许多物种想要补觉的渴望(类似于饥渴时对食物、水的需求),且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弥补所失去的睡眠,这可能也说明了睡眠过程中存在着必要性的合成、代谢等修复过程。睡眠剥夺后脑电图上的delta波波幅会显著增高,并快速反弹,这可能是允许脑降温等后续修复机制的标志[1]

但脑中具体的追踪清醒时间和控制睡眠欲望的生化过程目前仍不清楚。有学者认为睡眠-清醒周期的转换可能涉及脑中特定区域某种物质浓度的升高、降低,但目前提出的假说如腺苷、IL-1β、TNF-α等都不能针对所有情况给出圆满的解释。外周肌肉等组织是否是睡眠驱动的辅助因素目前也不能排除[1]

睡眠也是脑代谢废物排出的重要阶段,清醒时Tau蛋白和淀粉样蛋白等代谢产物会逐渐累积,睡眠期间这些物质的产生速率可能降低甚至暂停,为机体提供了清除的时机。既往研究也发现,小鼠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在睡眠期间会迎来清除的高峰,人类睡眠剥夺后,脑中的ß-淀粉样蛋白含量上升。

睡眠期间大脑如何实现较高的废物清除率?睡眠中细胞外容积的上升进而增加的分子运输速率,可能是促进因素之一。睡眠期间的体液流动模式改变也是可能的机制。NREM睡眠阶段脑脊液的流动波更为明显,而这一流动是被低频率的神经活动所驱动,神经活动可以调节血液容积,进而加速脑脊液的流动和更新[1]

2025年香港大学Tatia Lee团队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睡眠质量差会导致淋巴系统功能受损,使大脑中有害物质堆积,影响记忆相关脑区(如中颞回和海马旁回)的功能和结构连接,最终导致记忆力下降。相反,睡眠质量好的人,淋巴系统能有效清理大脑废物,通过神经网络耦合机制维持正常记忆功能[3]

但脑脊液的流动和组织中溶质的更新及脑健康之间更详尽的关系、不同睡眠阶段对脑体液流动的贡献如何仍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阐明。神经活动促进的脑脊液的流动是否会形成双向的促进睡眠和神经活动的闭环,也是有趣的研究话题。睡眠不足或欠佳和代谢废物的清除减少或生成增加的恶性循环也值得我们警惕[1]

04 药物干预能否改善睡眠质量

改善睡眠质量需要多管齐下。从个体层面来说,年龄、性别、基因等先天因素都会影响睡眠状况。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行为干预,如避免熬夜、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持适度运动等。卫健委建议的睡眠环境温度(20-24℃)和湿度(40%-60%)标准,也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了具体参考[2]

为了助眠使用镇静药物,能否提供自然睡眠的修复作用?

NREM期睡眠的功能磁共振检查结果,与右美托咪定/丙泊酚麻醉后的表现相似。这是可能与镇静剂和麻醉剂均作用于外侧缰核、腹侧被盖区、下丘脑等睡眠-觉醒环路的组成部分有关。但REM期睡眠的表现,药物却难以模拟。同样是作用于睡眠环路,镇静/麻醉和睡眠的表现却存在很大区别。这也解释了,为何麻醉后的复苏,远不如一觉醒来的清新舒适,反而大多伴随着不那么愉快的体验[1]

镇静/麻醉药物能否提供修复作用目前尚不得而知,脑电图也只能提供此方面极为有限的信息,且容易受到混杂因素的干扰。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创伤可能掩盖修复作用的表现,更何况正常睡眠的修复作用也有待细化,定量测量目前还是空谈。但根据镇静无法模拟正常的NREM-REM睡眠周期可以推测,现今的药物还不能模拟自然睡眠。腹侧被盖区的GABA能神经元可以起到促进睡眠稳态的作用,在未来能作为可提供修复作用的镇静剂的潜在靶点。

05 科技能否解码睡眠

睡眠研究正迎来一个关键性突破时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我们不仅揭示了睡眠的生理机制,更触及了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界。

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使得睡眠问题成为了科研界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从学术期刊的高频引用到社交媒体的持续讨论,睡眠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这种互动反过来也推动着研究方向的深化与拓展。

在技术赋能下,睡眠研究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可穿戴生物监测设备让我们得以窥见个体睡眠模式的独特性,而人工智能算法则帮助我们在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然而,这种对睡眠的量化与标准化,是否也暗含着对人类经验的简化?当我们将睡眠还原为一组可测量的指标时,是否忽视了它作为生命体验的丰富内涵?

在24/7永不停歇的现代社会中,睡眠似乎成为了效率的对立面。但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对睡眠的态度从未停留于单一维度:从古希腊人将睡眠视为连接现实与理想国的桥梁,到工业革命后将其视为待优化的生产要素。每个时代都在重新定义睡眠的意义,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或许是在科技进步与人性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场探索远未结束,每一项新发现都在拓展我们对自我和意识的理解边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睡眠,更能借此窥见人类认知的本质,以及技术与生命的深层关联。

参考文献:

[1] Grandner MA, Fernandez FX. The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of sleep: A contextual framework. Science. 2021;374(6567):568-573. doi:10.1126/science.abj8188

[2]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 发布日期2025年3月19日

[3] Ma, Junji, et al. “Effects of Sleep on the Glymphatic Functioning and Multimodal Human Brain Network Affecting Memory in Older Adults.” Molecular Psychiatry, Oct. 2024, pp. 1–13.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4-02778-0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960.html 0
内容、AI和出海,小红书来到“三体”时代 //m.erschrecken.com/7527991.html //m.erschrecken.com/7527991.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50:29 +0800 新立场Pro //m.erschrecken.com/7527991.html

文 | 新立场Pro

外界普遍认为2024年小红书收入迎来新一轮增长,而到今年年初,作为独立社交媒体,小红书由于整个社区产品形态,受时下AI和出海这两个行业大趋势作用,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多方磨合阻力。

市场愿意相信2024年小红书的势头正猛有多个信息维度支撑:此前有外媒报道2024年一季度小红书营收激增至 10 亿美元,同比增长 67%,净利润达到 2 亿美元;另有传言小红书24年四季度日均搜索量已经来到了 6 亿次附近较去年年中翻倍;双十一过后小红书发布的战报,“成交破千万的商家同比是去年的 5.4 倍”。

小红书的营收结构中,广告占大头,分业务来看,电商和本地生活为主要板块。而独特的社区生态则是支撑起这些业务逻辑和收入增长的核心支点。

只不过随着平台自身的发展以及新一轮时代趋势的崛起,目前AI正在影响小红书的社区生态,而在变现业务层面,电商和本地生活行业目前最大增长支点都来到了新一轮的出海布局。小红书显然正在进入社区发展、AI和出海的“三体”时代。

事实上同样或部分情况其他电商或社交平台也在面临,只不过相比而言,小红书支点还“小”,趋势又足够“大”,经过了2024年顺风局,小红书今年要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在上升。

01、社区与AI,内容优势下的产品代偿再显

小红书高度垂直且偏向素人的流量分发方式下,内容生态丰富多元且真实是优势。只不过从今年开始,这种优势的代偿再显。

虽然去年小红书营收增长、搜索场景用户增长可观,不过相应而来的声音是:小红书暗广越来越多,尤其是搜索场景下,越来越难识别。

小红书用户对于内容真实性活人感的需求刻入骨髓,而“商业化”相对会损耗一部分内容活人感,这也是近几年在内容层面小红书商业化进程缓慢最大的原因。只是也因为小红书有长时间积累的的内容生态,其尚且可以抵住去年商业化势头正猛之下的怀疑。

但新的趋势AI应用落地又从产品形态层面放大了内容真实性失衡的担忧。

从小红书整个AI产品的逻辑来看,小红书在AI上的尝试目前主要以“点点”这一品牌形象为载体,不仅推出点点独立app,目前也在将点点的入口接入到小红书主站内。

事实上这样高度垂直且流量倾向于素人的内容生态,原本是让小红书非常适合成为社区AI互动功能的试验场。

前段时间,小红书点点评论机器人上线,各大用户在评论区@点点并输入简单指令,即可让点点回复一些内容。

只不过仅过了一两天左右,小红书评论区的“点点”回复机器人已无应答,但用户如此在评论区一起使用AI功能互动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小红书。

年初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时,小红书紧急上线了翻译功能,本意是为了让各国网友更好地沟通互动,而网友却发现了新的玩法:用其他语言输入一些指令,用户点击翻译按钮时,该翻译功能不仅会翻译内容(包括网络梗、方言等),还会读取并执行部分指令。

彼时DeepSeek还没有彻底爆火,许多平时不关注AI的用户先在这里切实感受到了“大模型”是如何改变网络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还多了一层用户一起互动的乐趣。

而短暂出现的点点评论机器人也好,用户一起玩转AI翻译也罢,倒更像是小红书的“产品发布会”。但是,小红书内容生态与AI落地的不相容也愈演愈烈。

此前《新立场》的文章《2025年,谁最可能成为AI时代的中国Reddit》就提到:微博用户对于自己的内容被用来生成 AI 内容似乎并不排斥。微博的评论机器人“罗伯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小红书并非如此。

在创作者视角来看,内容越真实越希望为其他用户带来价值,相应地也会越排斥AI。不仅是文字创作者,视觉类创作者也是如此。

点点接入小红书评论区后,已有作图领域的创作者提出《关于点点ai偷oc图片的应对方法》等思考,在二次元领域,创作者感受到的图文社区接入AI的“不适感”尤为强烈。

在用户视角来看,平台中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尽管所有社交平台皆是如此,只不过小红书用户对此趋势注定会更加敏感。

另一方面,平台接入AI意味着可能会爬取小红书用户的语料信息,小红书的垂直素人内容向来具有强烈的“情绪发散”或“人机”的意味,小红书如果根据平台文字内容培养自己的AI,那么也难逃小红书的内容风格。

据笔者观察,小红书点点目前还不算成熟,生成结果中能调用的信息也有限,与微博的AI智搜,X的grok相比,仍需进一步完善,小红书也仍有试错空间。

只是笔记内容归属与AI调用,追求活人感的用户生态与AIGC难以相容……也许这些代偿其他社交平台也会有,但在小红书或将更胜一筹。

02、生态和出海,商家的保守与平台的野心

电商和本地生活为小红书的主要变现业务形式,而从行业视角来看,这两个业务目前最大的增长空间全都来到了新一轮的出海浪潮。

这几年对于各大平台来说,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京东、抖音、淘天、美团为例,这些大厂的动向正在引领这个时代,这些玩家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为止的探索,也自然成为新一轮出海浪潮的观察窗口。

同期内多篇《新立场》的文章对此皆有研究涉及:京东方面,物流基建出海,叠加本地生活向美团进攻抢占存量市场;抖音方面,Tiktok在海外尝试本地生活团购业务(虽然有禁令影响,但依然在探索业务);淘天方面,作为电商出海老玩家,正在进一步整合国内国际电商业务;美团先香港后中东,对于出海的探索更是如火如荼。

在国内电商和本地生活市场存量市场难抢仍需慢慢磨合的情况下,小红书自然跟随这些玩家也将目光转向海外。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app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登顶app下载榜,这让小红书彻底树立起了做出海的信心,3月上旬,小红书面向商家发布的《小红书电商出海领航计划》象征着其正式入局出海。

该计划针对出海解决方案,整合线上交易、贸易出口、跨境支付及本土化运营等全链路服务,助力商家触达全球用户。签署协议成为出海商家后,可通过小红书内容生态,在笔记、直播、店铺等场域进行多元展示。

但是与其他做电商和本地生活的大厂不同,小红书的主要业务支点为内容,但其内容生态培养的却是“小而美”的商家,此类商家本身不一定对出海有强烈需求。曾有自称商家身份的小红书用户称,对小红书的出海邀请感到迷茫。

尽管这样的商家很可能是个例,但整体而言,符合小红书调性的商家,要么只想做点“国内小生意”,要么早已借助其他平台出海。小红书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专门放在培养这类型商家的出海意识上。

不过也正因如此,小红书也率先发力“小而美”的品类优势。

有商家对媒体分享:小红书正在进行选品,选品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包括家纺、家居、鞋服箱包和小家电等,其中,手工品、DIY制品受到了很大的重视。

结合以上来看,小红书出海后的业务逻辑其实和国外内容平台Instagram类似,都是主打图文内容+电商广告,且产品类目倾向于个人ip小商品,亦即“文化”类型的商品。

加之国内电商平台对于出海“全托管”、“半托管”的探索经验还算充足,小红书有足够的经验参考,中式互联网思维结合Instagram的业务逻辑,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结合东升西降的趋势,以及年初全球各国用户对小红书平台本身的初步“种草”,中式文化小商品背靠图文内容平台出海确实有前景,小红书也许是同时看重了这个趋势和自身业务逻辑的契合程度。

但另一方面,没有任何基建能力的小红书出海也将面临更多的掣肘。

目前,京东、菜鸟等物流已在海外深度布局,这都是京东、阿里的电商业务面临多变国际局势的底气,而美团的本地生活出海,也有无人机业务加持,以及地推团队、骑手团队、前置仓建设的能力。从这些方面来看,小红书面对时代的滚滚浪潮,确实还“小”。

03、写在最后

经典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表明,三个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运动方程非常复杂。与二体问题(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不同,三体系统的运动很容易受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的影响,呈现出混沌的特性。即使初始条件非常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体的运动轨迹也会出现巨大的差异。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三体》系列则将这一物理学问题如何作用在文明层面具象化,三体人面对头上三颗恒星的无序运动变化,文明的演变过程也变得无序。

而在当下,互联网的三大趋势为:内容层用户追求活人感、应用层企业追求AI应用落地、业务层进一步出海寻找增量。

此前,长期照耀小红书的恒星只有一颗:用户对内容真实性活人感的追求来带动电商及本地生活发展。而现在第二颗第三颗恒星相继出现。继2024年的势头之后,还“小”的小红书想要抓住机会,各方面探索也许会陷入一段“无序期”,而其他大厂似乎更接近“歌者”文明,不会有这个烦恼。

不过好在小红书向来擅长“慢工出细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991.html 0
排名飙升260,今年最意外版更?SLG赛道又迎来变化 //m.erschrecken.com/7527870.html //m.erschrecken.com/7527870.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43:28 +0800 DataEye //m.erschrecken.com/7527870.html

文 | DataEye

进入2025年,SLG再次迎来全新变化,网易《率土之滨》在3月上线了青春服版本,重在通过不氪金、快速养成、重策略等内容,来吸引更多的SLG受众。

上升到整个游戏行业,《率土之滨》此次革新了SLG的底层模式对整个SLG赛道、竞品有何影响?是否会带动整个SLG赛道来一次“大清洗”?今天DataEye研究院对率土青春服进行详细的剖析。

一、市场表现

【事实&数据】

(一)具体玩法

3月27日,《率土之滨》正式在版本更新中增添全新的“青春服”服务器。并且在该服务器中,革新了以往市面上常见SLG的不少痛点。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商业模式上,青春服改变了以往SLG付费抽卡的核心设计,为玩家提供了全新的“不花钱抽卡”模式。

在游戏中,武将获取改为可免费获得“铜钱”来招募,并且听取玩家测试意见,在上线后大幅度降低铜钱抽卡消耗。

从玩法体验出发,不花钱抽卡的模式,让玩家有更多的阵容组合、策略试错机会,而不是再苦等某一张卡,游戏体验也会更爽。不仅如此,玩家在不缺卡的情况下,也会尝试更多小众阵容的组合,像是一个策略“实验场"。整体看下来,青春服的付费深度降低了至传统SLG产品百分之几的程度。

2、在游戏内容上,青春服依然坚持重策略的公平竞技体验,对养成部分进行了删繁从简。

玩家在青春服中抽到的所有武将都必定是五星武将,而且减少了武将的消耗量。玩家抽到的武将默认觉醒,兵种也默认均解锁,抽到相同武将之后依然可以进行进阶。

此外,青春服移除了天气灾害、文臣政策、宝物系统、战法拆解、陈寿特性等玩法,降低了玩家的回流和上手门槛,更着重于GVG的策略博弈体验。

具体来看,青春服在游戏内容上着重革新两点:一方面是极大程度的降低养成难度及时间;另一方面则是更为专注于游戏内的策略对决,回归策略游戏的本心。

(二)下载情况

点点数据显示,自青春服上线后,《率土之滨》iOS平台的下载量迎来较大的提升,首先是体现在iOS免费榜的排名中。《率土之滨》近期在iOS免费榜的排名环比1月上升了260名,相反,竞品在近期都呈现了一定的下滑趋势。

其次,在下载量方面,点点数据显示,自3月27日后,《率土之滨》下载量增幅较大。近期日均下载量环比一月初增长6-7倍。

【DataEye研究院观点】

SLG赛道一直面临一个难题——获量成本过高,尤其是以《率土之滨》为代表的老牌SLG。在巅峰期时已经拿下了大批量的传统SLG核心受众,再想挖掘更多的潜在受众,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赛道上的各款产品也都用尽了奇招。

有在传播文案上突出减氪、减肝的;有在立项时就瞄准轻量化用户;也有产品仍在加码对传统用户的获取。

而《率土之滨》的决策是聆听玩家想法后,认真观察并了解到,当代用户对SLG不再是以往追求高数值、重氪金的模式,而是更侧重于游戏本身。

因此,积极从玩法方面着手创新,通过全新的青春服玩法来满足甚至激发当下用户对下一代产品的深层次需求。比如在青春服中并不会如同同类竞品中一般不断推出新卡让玩家“填坑”。

回顾《率土之滨》近些年的传播案例。

早在2023年时,DataEye研究院曾在逆势增长30%?8年产品突然飙升!SLG赛道玩出了新春》一文中阐述过,《率土之滨》就曾用大力推动UGC内容的方式将DAU创三年来的新高。

而在2024年,《率土之滨》在减负方面落地了全地图停留、共享要塞、自动征兵、连续升级建筑等功能,同时在全国17个城市开设过座谈会,面对面和玩家交流,认真聆听玩家想法。

回到青春服,其核心本质也是如此,具体可以分为三部分进行阐述:

1、基于洞察用户-营销打法——更加年轻化/破圈层。

显而易见的是,《率土》一直强调品牌年轻化,包括此次为青春服做的营销策略(如付航代言、多圈层KOL达人等,下文会详细阐述)以及打破SLG固有受众圈层,从更多泛游戏用户以及非SLG核心圈层去寻找潜在受众。

同时,相较于其他SLG游戏只侧重大R、中R的策略,率土更在意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并尝试去找到答案。率土青春服上线后的火爆现象,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2、基于产品——不断创新。

从首创率土like玩法之日起,策划团队的创新似乎一直没有停止。此前《率土之滨》在版更中推出的实时天气、群体AI、高低地形、水战等玩法也是基于玩家对于新内容的需求进行创新。而此次青春服的创新则更为大胆。

“不花钱抽卡”、“回归初始玩法版本”、“武将零养成”等内容或许是同类竞品未曾设想过的操作。这也导致,玩家在看到“全新版本”后,在多个社交平台纷纷引起热烈讨论。当市场感觉“slg只能这样了”?率土总能给出一个新的解法。

同时也基于这些玩家自发性的传播,也间接的吸引了大批新玩家下载及老玩家的回流。

3、基于内容——用优质内容吸引玩家,而非直接买量。

由于目标用户的变化,这种打法又可以结合达人素材、UGC打法进行。比如目前在B站、抖音等平台,不仅有官方自制的高品质、高格调的传播视频,也有玩家自发创作的UGC相关内容。

这在重买量的SLG赛道中并不常见,用内容去触达玩家,而且关键在于,这些内容还能给传统买量侧进行赋能,且买量用户单价也会随之降低。总而言之就是,弱买量,重内容,产出玩家更在意的优质内容。

总的来看,通过《率土之滨》的案例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在SLG赛道上,与玩家群体建立沟通桥梁,并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许才是在市场上保持长青的秘诀。

二、营销传播

【事实&数据】

(一)上线前后持续进行预热传播

DataEye研究院发现在青春服正式上线之前,《率土之滨》就进行了持续性的预热传播。

(二)抖音平台传播数据

截止至4月7日,在抖音平台,“率土青春服”的相关话题播放热度已经超1.3亿次。且根据DataEye研究院的统计,目前高热度的传播视频多集中在“不花钱抽卡”、“重策略”、“快速养成”等方面。

此外,DataEye研究院还观察到,为了针对此次青春服的上线,《率土之滨》邀请了多名抖音高粉丝量KOL进行传播。如呼叫网管(粉丝量超1100万)、邢三狗(粉丝量超1500万)、方少(粉丝量超350万)。

(三)邀请付航作为代言人

在青春服正式上线之前,《率土之滨》就进行了代言人预热活动,并且在上线前夕,宣布付航为代言人。

【DataEye研究院观点】

DataEye研究院认为,《率土之滨》在传播侧营销特点如下:

1、持续且大范围的传播。从一月份就开始营造声势,并且在上线前后邀请大量头部KOL进行传播。如此可以见《率土之滨》项目团队对于青春服的重视程度。

关键在于,在KOL的选取上,《率土之滨》也是有一定的考量。如“呼叫网管”对应的是传统游戏粉丝;邢三狗对应的是热衷搞笑内容的年轻用户;方少的粉丝画像则是集中在男性群体中。

可见,此次《率土之滨》对于青春服的传播是一次有针对性且面向多类型用户群体的一次获量。

2、注重年轻用户的获取。邀请付航作为代言人,这在SLG传播方面是属于较为独特的存在,细数过往SLG产品的代言人,往往都是以中年、沉稳、富含深度为标签。而付航的标签则是脱口秀演员、搞怪、相对无厘头等,更贴合年轻用户的喜好。

如果回顾网易过往的传播策略,可以发现,包括《逆水寒》、《绝对演绎》、《世界之外》在内的产品都在做更迎合年轻用户喜好的传播内容。

因此,邀请付航作为代言人,一方面是符合青春服的调性,类似于年轻人的第一款SLG;另一方面则在于传达在《率土之滨》中,没有无穷无尽的PY和各种养成系统,有的只有纯粹的策略和Passion。游戏里也送了Passion表情包,目的就是让玩家在青春服打出久违的激情。

三、游戏基础模式迎来革新之年?

最近几年,手游市场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在新游研发上,要么就是搞大DAU或是超重度品类,能保证产品有一定的回本能力;要么就是完全轻度化、休闲化,小游戏的崛起就是源自于此。这背后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手游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这虽然已经是聊烂了的话题,但却是当下最重要的主旋律。

而把目光回到SLG赛道之中,可以看到这个赛道的产品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主要是多款新品把整个赛道进行“重新洗盘”,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带来的大R玩家付费率的下滑;另一方面则是新品主打的“低肝低氪”、“休闲化”、“轻量化”更新了SLG玩家的标签,许多玩家不再追求高付费带来的爽感,而是更倾向于游戏中的策略、玩法本身。

在此情景下,《率土之滨》青春服的上线,可谓是在SLG赛道“掀了桌”——玩家不是追求“低肝低氪”么?那就直接“不花钱抽卡”!玩家不是更希望体验游戏本身的策略性么?那就舍弃相对复杂的玩法,回归SLG初心,专注于《率土之滨》的策略性玩法。

可以说,《率土之滨》此次版本更新对整个SLG赛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行业:革新行业、玩家对SLG赛道的固有印象,以往SLG产品的标签是重氪、重肝,而且大R玩家与轻氪、零氪玩家之间有着不小的体验差距,此次版本更新则是去除了SLG的传统标签,更为的亲民化,可以进一步推动整个SLG赛道的发展。

对竞品:一方面,率土青春服给竞品及后续上线的产品带来一定的压力,要不要做零氪版本?做了,产品回本周期拉长;不做,有《率土》珠玉在前。另一方面,青春服的上线,吸引大批老玩家回流及新玩家关注,促使《率土》进一步成为大DAU产品,从而占据SLG赛道更多的蛋糕。

对玩家:不只是低氪、不肝,更在于弱化数值、强化策略,回归SLG的本质。轻松愉快地体验纯粹策略的魅力,这才是SLG玩家们所期待的答案。

釜底抽薪,游戏基础模式迎来变革之年?DataEye研究院发现,进入2025年,各头部厂商积极改变传统的游戏模式,而且是彻底、大范围、深层次的变革。

例如网易的《率土》彻底进入“低氪不肝”模式,极大程度降低玩家进入门槛,从而换取了较大幅度的下载增长;

又如supercell的新游《mo.co》,彻底放弃买量,转而用邀请码➕主播的方式进行裂变;

再如4399新MMO《不休旅途:绘卷世界》,彻底改变传统MMO的研发周期、玩法设置,而全面走向小游戏化。

2025年,会是各游戏赛道打破僵化,跑出新模式的一年吗?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870.html 0
追赶者到规则触碰者,地平线征程6P芯片能让大众智驾丝滑进化? //m.erschrecken.com/7527942.html //m.erschrecken.com/7527942.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43:23 +0800 港股研究社 //m.erschrecken.com/7527942.html  

文 | 港股研究社

面对国内独特且不可逆的汽车智能化大趋势,大众汽车中国CEO贝瑞德直言,过去CARIAD中国更注重项目执行,未来,CARIAD中国将成为一家全面的软件开发企业,在中国本土进行开发。

为践行这一步,大众汽车集团选择继续深化与国内全栈智驾科技公司地平线在高阶智能驾驶(HSD)领域的合作。

4月7日,大众汽车集团与地平线宣布深化高阶智能驾驶(HSD)合作。

消息出来后,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次日股价一度涨超8%。在全球关税风险激增的当下,外资车企本土化选择,既是对国内智能化技术的一种肯定,又能通过技术协同效应吸引更多产业链投资,形成“技术反哺-市场扩容-资本集聚”的正向循环。

当国内市场油电同智成为核心主流,传统巨头如何通过本土化创新重掌主动权?地平线作为“智驾领域最大公约数”供应商,又如何以技术普惠策略改写行业格局?

智驾平权倒计时,大众的"智驾翻身仗"怎么打?

地平线与大众的合作最早始于2022年24亿欧元的重磅投资,这也是大众在华40年最大的单笔技术投入纪录,大手笔的投入其实早已显露了其破釜沉舟的决心。

2023年大众旗下软件科技公司CARIAD中国与地平线合资创办的酷睿程(CARIZON)正式成立,并在本土集合了500名工程师专注于L2 +级智驾方案研发。

目前酷睿程基于地平线征程6打造的L2+级别智能驾驶方案已经展开大量路测,并将于明年随着搭载CEA架构的全新紧凑级纯电车型面市,而这也被大众公司视为其在中国市场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支点。

贝瑞德直言,随着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推出,大众汽车的软件将达到中国市场的顶尖水平。

是否顶尖现在还难以判断,但为了走好这一步,也就有了这一次的深化合作,双方计划将HSD方案导入MEB、CMP等核心平台,并由酷睿程CARIZON负责开发,搭载地平线的征程6P芯片,支持城区路口、窄道掉头等复杂场景,其端到端软件架构可实现拟人化驾驶体验。

相较于2022年合作的L2级方案,HSD 将大众的智驾能力提升至行业第一梯队。

而这背后的本质是,面对庞大中国市场独特的“智驾平权”、“油电同智”大势,外资车企不得不主导转型进入“技术主权争夺”新阶段。

但是至今外资车企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却步履维艰: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5.7%,市场份额跌破30%。大众、丰田等昔日霸主因智能化短板陷入“降价保量”的困境,凯美瑞等经典车型售价跌至12万元区间,但仍难阻销量颓势。

反观本土品牌,比亚迪、吉利、奇瑞汽车等自主车企计划以“智驾平权”战略将高阶智驾门槛拉至10+万元,华为ADS、小鹏XNGP等方案则持续强化技术领先性。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数据显示,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驾额外付费,其中30%接受溢价超1万元,尤其是对于大多年轻消费者来说,智能化体验甚至已经超越传统汽车性能指标。

站在眼下,以开放态度进行本土化战略的再升级是外资车企兼顾“速度与质量平衡”的最佳选择之一,尤其是早已出现落后态势的玩家。

地平线的“技术普惠”逻辑:从追赶者到规则触碰者的攀升

而创立之初就在全力构建“智驾领域最大公约数”生态位的地平线成为不少车企的选择:即既支持车企全栈自研(如提供算法工具链),又提供交钥匙方案(如HSD全栈)——形成对主机厂的双向吸引力。

大众只是合作对象之一。据自媒体“汽车像素”最新爆料,保时捷已经与地平线在智能驾驶的研发上展开合作,预计在本届上海车展期间或之后,保时捷可能会释放一些消息。

传闻真假尚需等待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地平线的软硬智驾技术水平。

资料显示,地平线于去年10月港股上市,主营智驾解决方案,具备丰富量产经验;平安证券认为,其J6旗舰版+全场景智驾方案凭软硬一体优势将助力地平线完成关键跃迁。

地平线HSD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软硬结合的端到端架构。

硬件层面,其搭载的征程6P芯片采用异构计算设计,算力达560TOPS,能效比达3.5TOPS/W,支持多传感器融合与实时决策;软件层面,基于数据驱动的博弈算法与端到端大模型(如UniAD和Vision Mamba),实现了复杂场景的高效通行能力。

据悉其HSD方案通过“软硬解耦”的模块化设计,能将高速NOA与城区智驾开发周期压缩至18个月(较行业快25%),单位算力成本降至0.8元/TOPS,显著降低车企研发门槛。

还有一点就是,不同于华为ADS、特斯拉FSD等封闭系统,地平线采用“灵活开放”的商业模式,既可提供芯片+算法全栈方案,也能单独输出计算平台或工具链。这种兼容性使其成为比亚迪、理想、上汽等30余家车企的共同选择。

截至2025年,征程芯片累计出货超770万颗,定点车型超310款,覆盖8万元至百万元全价格带。其中征程6系列芯片也已首发比亚迪天神之眼,吉利“千里浩瀚”也采纳该方案。

平安证券认为,2025会是智驾行业贝塔机遇与公司新品周期共振的一年。随着比亚迪智驾平权战略推进及特斯拉城区辅助驾驶入华,智驾下沉与全场景智驾进阶齐发力,地平线凭借低、中、高全阶计算方案,实现量价齐升。

智驾赛道爆发前期,一切都还未有定数

大众与地平线的合作,本质上也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结构变迁在某一环中的缩影。

在电动化奠定先发优势后,中国科技企业正通过智能化输出重新定义本土的竞争规则。对地平线而言,此次合作既是技术实力的认证,更是生态话语权的跃迁,也进一步增强其打破博世等传统Tier1多年垄断市场的信心。

大众选择地平线而非Mobileye,正是对本土供应链敏捷性的认可。地平线正在通过“芯片+算法+工具链”垂直整合,以效率和市场优势正在改写供应链格局。

若其能持续优化“开放平台+场景闭环”的商业模式,甚至有望从供应链配角升级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然而,智驾赛道仍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技术路线、商业模式、政策框架均存在变数。玩家的长期价值仍取决于技术落地与生态构建的深度。在智能化浪潮中,唯有兼具技术韧性、商业洞察与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引领变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942.html 0
巴菲特狂卖,中国巴菲特狂买 //m.erschrecken.com/7528006.html //m.erschrecken.com/7528006.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43:16 +0800 略大参考 //m.erschrecken.com/7528006.html

文 | 略大参考,作者 | 杨知潮,编辑 | 原野

巴菲特只有一个,但中国巴菲特却有很多——但斌、段永平、李录,林园、赵丹阳,他们都曾在很多时候被很多人称为是“中国的巴菲特”。

网络上对他们有一个通俗亲切的简称——“中巴”。

中巴是“老巴”的继承人,他们会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当成投资体系框架。和老巴一样,他们信奉长期投资,无视短期市场波动,只专注于长期利益。懂投资的人往往会选择相似的标的,于是中巴和老巴的持仓也往往非常接近。

——这看起来有些“抄作业”的意味,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有些人的投资收益率也超过了老巴本人。巴菲特也会就投资向他们之中的个别人请教和讨论。“中巴”的戏谑,只是闻道有先后的时间结果。

在这场关税引发的资本市场狂跌前,巴菲特持续把股票换成现金,而几位中国巴菲特们却依然选择持有股票,尤其是但斌,他对英伟达等科技公司保持着超高仓位,并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超高亏损。

当然价值投资是一个以10年、20年为单位的活动,几天内的谁亏谁赚,谁买谁卖,只是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01 提前卖股票的巴菲特

即便巴菲特已经成为全球最有钱的投资者,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被散户和新闻媒体质疑“不懂投资”。然后或许在几年后,由于躲过了某场危机而再次被全球推崇。

比如2000年的世纪之交,彼时的全球互联网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泡沫,思科、亚马逊、eBay等新兴互联网股票以倍计的增长,势头完全不弱于2023年的英伟达。但这些全都被巴菲特错过了,“老古董”,“过时了”等评价在彼时屡见不鲜。当然,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巴菲特对科技公司的忽视又成了“坚定”、“不追泡沫”。

再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中对GE和高盛两笔成功投资后,巴菲特再度被尊为股神。但2008年以后,巴菲特的收益率开始被标普500指数超越,“巴菲特老了”的声音再次出现。

巴菲特70多年投资生涯的风评,就是不停地在“封神”和被质疑中循环。

而眼下正是他封神的周期。

整个2024年,巴菲特最重要的工作就一项:卖股票。

巴菲特是一个全球性投资者,但2024年的他不光是不信任美股,他似乎是不信任何股票。伯克希尔-哈撒韦(BRK)此前连续九个季度减持,现金持有量创纪录地达到了3340亿美元,这让BRK持有的美国短期国债超越了美联储。

巴菲特的抛售起初并不被许多人看好。巴菲特此前的第一持仓是苹果,2024年上半年,巴菲特总计出售了5.059亿股苹果,价格为186.15美元,但进入下半年,苹果公司股价持续上涨,一度接近260美元,这意味着巴菲特在抛售中“少卖”了超过200亿美元。

图:(左)巴菲特2024年Q1持仓,(右)最新持仓

但时间总是站在巴菲特这边,当关税的大棒开始挥舞,他手里的现金成为了最好的避险资产。

2025年第一季度,纳斯达克出现了10%左右的下跌,外界开始意识到巴菲特的操作合理性,“逃顶”的BRK.B股大涨11%。

而巴菲特真正的“封神”要等到4月份。在标普500大跌12%,苹果大跌20%的三个交易日里,BRK虽然也没能独善其身,但“仅”下跌了约10%,最多也不过下跌了14%。在美股万亿市值的股票里,是表现最好的一个。眼下,苹果股票比BRK出售时还低了5美元左右。

未来很多年内,仍然会不断有人质疑巴菲特的投资水平,但至少这几天里,这样的声音少了很多。

02 血亏的但斌

中巴和老巴的操作总是相似——比如自从段永平2012年左右买入苹果股票后,巴菲特、但斌陆续全部买入了苹果。但这一次,中巴们没能和巴菲特同频。

林园和赵丹阳的持仓公开程度较低,但斌的持仓却是相对透明的。这位亲自采访过巴菲特的中巴,刚刚在2024年成为头号明星经理人,由于对英伟达的投资,他的基金登顶中国百亿私募的冠军宝座。

但刚进入2025年,他就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在巴菲特持续减仓美股换取现金的同时,但斌的重仓却带来了不小的亏损。他旗下的东方港湾海外基金有一支海外基金,名为“ORIENTAL HARBOR INVESTMENT FUND”,虽然未必能反映全部信息,但也足以窥见他的投资偏好。

根据基金披露,其总资产为9.95亿美元,英伟达就占据了接近30%的仓位,英伟达、FNGU(一支做多前十科技股票的ETN)、Meta、微软、苹果这五大投资标的占据了该基金约70%的仓位。

这与但斌在个人媒体上的言论也是一致的:他一向唱多英伟达,并且多次透露自己将继续买入英伟达的计划。这让他的基金在2024年大赚,也让他在过去几个月里巨亏。

早在关税大棒之前,英伟达和苹果就已经经历了双位数的下跌。不难推测,今年但斌在这几只股票上的亏损幅度可能高达30%-40%。尤其是FNGU这支标的,这是一个三倍做多ETN,相当于使用了三倍杠杆,跌幅也会超过正股。这支投资标的在过去一个月大跌20%。

考虑到体量,但斌很可能是2025年至今国内亏钱最多的投资人。

据但斌自己透露,原本他也和巴菲特一样,清理了70%的持仓,但此后由于担心错失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又买入。这次重新买入,成为了但斌巨亏的导火索。

熟悉巴菲特的人不难发现,“怕错过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想法看起来非常不像巴菲特,相比于对企业质地的追求,这明显更像是追风口。不过这也是但斌的老争议了,尽管他经常把老巴挂在嘴上,但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名带有一定投机属性的trader,比如他会关注股价短期波动的影响,会讨论股价什么时候“到底”——这些都是巴菲特几乎从不会提到的。

这次但斌也受到了短期股价下滑的影响,不过他的态度是乐观的,经历了暴跌后的但斌疯狂地给自己打气,比如4月6号他发文称:坚持就是胜利!投资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

他还表示,每次大跌后的一年、三年、五年,回报率相当惊人,没有一次例外。

03 还在打球的段永平

已经减少发声频率的巴菲特,最近因为一则谣言上了头版。

社交媒体疯传一条视频,视频里的巴菲特通过画外音的方式表达了对关税的支持。这类谣言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平台都不罕见,但由于特朗普的亲自转发,导致它的传播范围之广,巴菲特本人和伯克希尔也不得不亲自辟谣。

巴菲特还告诉媒体:在伯克希尔5月3日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举行年度股东大会之前,他不会就市场、经济和关税等问题与任何人交流。

这么大的事,巴菲特却迟迟不发声,几个月的“静默期”给了外界无限遐想,人们不知道老巴如何看待这场全球资本市场的风波,当下又在如何应对。

相比静默的巴菲特,另一位中国巴菲特,也就是段永平的应对风波的方法却是很清晰的:继续打高尔夫球。

段永平一年也很难接受一次采访,但他的行踪却十分公开,这位教父级别的企业家在雪球的发声频率堪比键盘侠,几乎每一天他都会上线聊一聊投资、生活乃至育儿。

4月5日,美股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暴跌,他发布了一条动态:“今天没时间热身,头两个洞就打坏了。第11洞走神了,还搞了一个三推。后面两洞有想法,觉得自己今天可以平标准杆,结果又走神了。golf打好确实不容易的。”

有心情打球,还有心情聊球,完全不像是刚刚大亏的人。段永平的资产总数是个秘密,但保守估计也在百亿美元以上,甚至有观点认为他是真正的华人首富。而他重仓的苹果,在过去三个交易日大跌约20%,这意味着他的短期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淡定的段永平不光打球,甚至还在买股票。他在暴跌之前已经透露,决定买入英伟达的股票,并通过BuyWrite策略购入了925万美元的英伟达股票。他还表示开始喜欢“Mr Trump”,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以好价格买入股票的机会(即他的政策造成的美股下滑)。

关税风波也没能影响他的买入决心,4月8日,他发文道: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并表示继续买入一些苹果、NVDA、Google、TSM、腾讯。

随后,段永平连续在个人媒体号上分享了多个“实战记录”。仅下面一张图片里的交易,如果行权,段永平就将买入4000多万美元的英伟达。除此之外,段永平还大笔买入了谷歌、台积电、腾讯的股票。

图注:为了自己的高尔夫爱好,眼下段永平的大多数股票都是通过期权的方式买入的。这样就不需要盯盘时刻关注价格。

这并非暴跌后的“抄底”,而是段永平一直没有像巴菲特一样大规模持有现金,反倒坚持重仓。今年早些时候,由于关税的潜在影响(还未落地),包括英伟达、苹果、谷歌在内的多个美国科技公司就已经出现了一定下跌。但段永平还是坚持买入上述多支股票。

整个2024年,在巴菲特狂卖的同时,段永平也是反其道而行之,疯狂买入。普遍被认为是由段永平管理的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基金虽然在去年三季度减持了1000万股苹果,但他并没有像巴菲特一样换成现金持有,而是重新购买了中概股。

比如他表示每天卖1000个腾讯的put来买入腾讯——这相当于每天买入约4000万港元、每季度买入40亿港元的腾讯股票。此外,他还把拼多多股票持仓增加了一倍。

一边狂买,一边狂卖,老巴和阿段这对互相认可的投资人开始不同频。

04 重要的是价值

对于把不同投资人短期收益和操作进行的比较,巴菲特本人恐怕不会感冒。

相比于分析这种短期内的操作和盈亏现象,这个90多岁的老人把时间当成朋友,他的股票持有周期不是一年,三年,五年,而是永远。——这不意味着巴菲特不卖股票,而是当他买入一个股票时,他并不会考虑卖出的问题,他相信那些最优质的企业,永远会以内生式的增长和分红回购的方式回报他的股东。即便永远持有,收益也会是丰厚的。

而在“永远”的时间尺度上,分析一次暴跌时不同投资人的动作和收益,未免有些太过狭隘。

作为巴菲特本人亦认可的投资人,段永平也把无视短期波动常年放在嘴边,他多次表示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下跌,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价格继续买入——哪怕没钱,这也有利于公司的回购。

他也做到了言行一致,他从来不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抱怨股价的下滑,反倒总是在下跌时“开心地”加大买入的力度。4月8日,他也用到了“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显然,段永平在乎的不是市场风向,而是企业本身是否还足够优秀。在他眼里,苹果、腾讯、谷歌、拼多多这些企业,具备穿越周期、穿越的能力。

哪怕是被质疑为投机者、有追风口嫌疑的但斌,他对英伟达等AI科技公司的欣赏也是贯穿始终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短期是买入还是卖出,赚钱还是亏钱,中国巴菲特与巴菲特的内核仍然是一致的,他们都相信自己所购买的企业本身的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8006.html 0
致尚科技启动上市后的第三次并购,边买边卖凸显资金压力| 并购一线 //m.erschrecken.com/7528100.html //m.erschrecken.com/7528100.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35:58 +0800 杨欢i //m.erschrecken.com/7528100.html (图片系AI生成)

(图片系AI生成)

致尚科技4月8日公告,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深圳市恒扬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扬数据”)的控制权,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钛媒体APP注意到,作为任天堂的零部件供应商,致尚科技在上市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严重依赖于Switch出货量的增减,即旗下游戏机零部件业务贡献收入大头。但近年来该板块业务伴随Switch销量下滑持续萎缩,相反公司光通信、自动化设备精密制造业务迎来快速发展,为此致尚科技在上市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三次并购。

值得注意的是,在盈利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司接二连三的资本运作导致公司现金流承压,于是就出现了一边买一边卖的现象。

标的2018年终止新三板挂牌

致尚科技公告显示,初步确定交易对方为标的公司全部股东,致尚科技与主要交易对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约定致尚科技将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恒扬数据的控股权。关于恒扬数据相关股权的最终交易价格,以致尚科技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评估机构,通过出具资产评估报告确认的评估值为基础,再由各方协商确定。

恒扬数据是一家智能计算与数据处理领域的企业,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政府安全和互联网等行业提供产品与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包含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国外的IBM、英特尔等。

天眼查显示,恒扬数据的主要股东包含深圳市海纳天勤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博文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法兰克奇投资有限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恒扬数据在2018年5月终止了新三板挂牌,彼时公司称,“根据公司自身经营发展需要以及长期战略规划,拟在合适时机申报首发上市。”
(来源:天眼查)

(来源:天眼查)

虽然并未披露并购目的,但致尚科技曾表示将持续加码光通信业务,该产业被认为是AI算力产业核心板块。在这方面,恒扬数据方面表示,在云计算、AI智算和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以AI智算中心、边缘算力基础设施,以及AI算推一体机为核心战略方向,持续深耕智能计算与高性能数据处理领域。

致尚科技公告称,公司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内(4月22日前),按照相关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并申请公司股票复牌。若未能在上述期限内召开董事会审议并披露重组预案,公司最晚将于4 月22日开市起复牌并终止筹划相关事项。

游戏机零部件收入下滑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致尚科技成立于2009年,于2023年7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围绕娱乐消费类电子、光通信、自动化设备精密制造等三大主营业务进行拓展。目前,公司是N公司(任天堂)、META、歌尔股份、富士康、SENKO、比亚迪、蓝思股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 合格供应商。

梳理来看,致尚科技过往的业绩增长明显依赖游戏机零部件业务。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底致尚科技通过收购春生电子进入任天堂供应链体系,2019年剥离电子烟业务,并发力生产任天堂Switch的滑轨产品。

这一动作成为公司业绩转折点,2020年至2022年,致尚科技实现营收4.99亿元、6.15亿元、5.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66亿元、0.92亿元、1.17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滑轨业务收入分别为2.72亿、3.04亿、2.82亿元,占比为55.46%、49.95%、48.99%。对应同期,公司游戏机零部件业务收入分别为3亿元、4.13亿元、3.81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0.33%、67.11%、66.2%。

根据公司财报来看,公司游戏机零部件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对终端客户N公司销售,该公司系日本游戏巨头任天堂。据其招股书披露,2020年—2022年,公司应用于N公司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6.98%、62.07%和58.85%,产品销售毛利占当期公司毛利总额的比例为65.49%、70.80%和69.98%。

2023年7月致尚科技上市,自此公司业绩便呈现波动增长。2023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营收5.02亿元、7.26亿元,同比增长-12.81%、95.51%;净利润分别为0.73亿元、0.6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37.72%、4.98%。

这期间公司游戏零部件收入占比下滑至50%左右。截至2024年上半年,致尚科技游戏机零部件收入下滑36.38%,毛利率同比下滑5.75%;连接器和精密制造及其他业务收入则同比增长207.3%和427.89%,毛利率上升13.47%、5.27%。

一边收购一边卖子公司

算上2023年下半年收购参股子公司东莞福可喜玛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福可喜玛”)部分股权、同年底使用超募资金1.3亿元收购深圳西可实业有限公司52%股权,此次交易已是致尚科技上市不到两年的第三次并购。

加上公司增长韧性本就不足,盈利能力亦出现下降,频繁的投资必然致使公司缺钱。虽然当初IPO时致尚科技募资净额约为16.89亿元,比原计划多3.87亿元,但其中13.01亿元是用于游戏机核心零部件扩产项目、电子连接器扩产项目、5G零部件扩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另外,钛媒体APP还留意到,致尚科技花钱的地方远不止收购和IPO项目的既定投入。2023年度致尚科技投资金额2.7亿元,同比暴增878.15%。这一年,公司向全资子公司浙江春生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春生电子”)增资2.54亿元,目的是为有效推进“电子连接器扩产项目”项目,而该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即为春生电子。此外,公司还投资设立了多家子公司。
(公司2023年年报)

(公司2023年年报)

一系列动作下来致尚科技现金流出现压力。较为明显的就是致尚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未有效沉淀,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0.3亿元,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由上年同期的61.03%降至9.48%,货币资金较上年期的16.46亿元大幅减少至2.8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应付账款同比大幅增长171.99%,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3.74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

如此局面下,致尚科技也在处置子公司。2024年上半年,公司作价101.2万美金向 We11 ONE Limited转让公司所持子公司We Sum Technology Co.Limited 23%股权。

1月27日晚间,致尚科技公告称,拟将公司持有的控股子公司东莞福可喜玛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福可喜玛”)53%的股权以现金对价暂定为3.2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河南泓淇光电子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本次股权转让事项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福可喜玛股权,其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杨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8100.html 0
光伏再遭重创:没赶上“资产重估”的车,却掉进“关税炸弹”的坑 //m.erschrecken.com/7527768.html //m.erschrecken.com/7527768.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15:27 +0800 胡珈萌 //m.erschrecken.com/7527768.html

当地时间4月2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向全球加征关税。随后,各国或开启谈判或进行反制,不确定性和危机感在全世界蔓延,贸易大战的阴影也笼罩资本市场。当地时间4月3日、4日,美股接连遭遇大跌,两日蒸发6万亿美元市值。4月7日,全球股市陷入巨震,A股方面,上证指数收跌7.34%,深证成指收跌9.66%,创业板指收跌12.5%,全市2900只个股遭遇跌停。

其中,近年来持续下探的光伏板块再次上演市值大跳水,根据能源严究院的统计,A股111家光伏上市公司中107家公司股价跌幅超过7%,板块市值单日蒸发超2000亿元,跌幅在市场中居前。

4月8日,随着“国家队”入场撑盘,央国企纷纷宣布增持,A股有所反弹,上证指数收涨1.58%,深证成指收涨0.64%,创业板指收涨1.83%。但在光伏设备领域,虽然部分龙头如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也迎来不错的反弹势头,但从板块整体来看,前一日暴跌超过10%后的回涨幅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多数光伏ETF还继续出现了1%以上的跌幅。

不过,从行业反馈来看,不少观点认为“关税冲击”虽有影响,但如此惨烈的下跌实属“误杀”。同时,也有投资者认为,在光伏行业基本面不佳的情况下,任何“雪上加霜”的危机,都可能成为压垮部分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缺乏业绩支撑,错过“资产重估”大潮

在特朗普的计算体系中,中国对美国的关税税率被认定为67%,美国已宣布将对中国加征34%“对等关税”,预计将于当地时间4月9日生效。而根据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的说法,叠加此前对中国的20%加税,累计加税将达到54%,对中国的总税率累计或将达到67%。

北京时间4月4日,我国率先出台反制措施,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的公告,自4月10日12时1分起,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此外,在反击“组合拳”中还包括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国“对等关税”措施、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等。此后,特朗普又宣称,如果中国实施反制,自己将在4月9日对中国商品额外再加征50%关税。4月8日,在我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如果美方置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利益于不顾,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近年来中美贸易虽波折不断,但往来仍然频繁,2024年,中美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6%左右,达到6882.8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5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4.9%,后者也仍是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而中国自美国进口1636.24亿美元,同比下降0.1%,对特朗普来说,贸易逆差的扩大也成为了其加征重税的理由之一。

显然,两个贸易大国的争端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不过,虽然美股、A股在“对等关税”公布后都受到重创,但从开年以来的情况来看,走势还是有所分化。其中重要的影响节点包括1月20日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以DeepSeek春节前后爆火为标志的中国资产重估热潮。

实际上,美股以“科技七巨头”为代表,今年2月起股价就已持续承压,而从1月中旬起到“对等关税”公布前,A股上证、深证、创业板反而都有6%-8%的涨幅,人工智能板块涨超20%,港股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大涨28%。

但同样是“新质生产力”,近几年已持续下跌的光伏设备板块,通过这波普涨吃到的红利却不多,板块总体涨幅仅在4%左右,市值龙头阳光电源4月初(“对等关税”公布前)的股价较1月中旬甚至还出现微跌。有光伏茅之称的“隆基绿能”,虽然在此期间有5%左右涨幅,但4月2日的收盘股价也基本只是与年初1月2日的开盘股价持平而已,市值较2021年11月的高点缩水约78%,到了4月8日收盘,这一数字扩大到了80%。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光伏没能乘资产重估的车“上道”,一方面是因为去年业绩情况陆续披露,头部企业动辄数十亿的年亏损,让这一赛道失去了业绩的基本支撑;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在创新科技快速迭代、新兴产业一波波涌现的时下,光伏实在已算不上新鲜力量,反而屡次陷入周期之中,让投资者倍感无奈。

关税多年受害者,没能逃过“特朗普冲击”的余威

中国光伏设备因欧美日澳等国的太阳能发展需求而崛起,即使在国内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后,海外需求也仍是各大企业营收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美国此次加征关税,对光伏行业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单从区域市场的角度来看,美国是目前全球光伏产品售价最高的区域之一,被行业视为“利润高地”,在国内、欧洲等主流市场越来越卷、价格越来越低,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卖不上价”的情况下,这块“肥肉”自然不好割舍。

但与此同时,美国对光伏的“关税大棒”可不是从今年才大挥特挥的。

早在2010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启动了对中国光伏、风能、电动车等新能源产品的“301调查”,并于2011年对70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到2012年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后,多数应诉光伏企业的税率已经提升到30%以上,很多国内产能自此就退出了美国市场。

2024年全年,中国光伏组件对美国出口额仅8亿人民币出头,在记录在册的近200个国家中仅排名第38。就连被认为美国本土严重“缺货”,大量依靠境外产能的电池片,中国对美出口也刚刚超过1亿人民币,在所有出口目的地中排名第13。

而对于头部企业来说,以往主打美国市场的大多是在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产能,但在特朗普上台前,拜登政府已于去年取消了东南亚四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光伏的关税豁免,并展开一系列新“双反”调查,拟对相关国家出口光伏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比率最高可达271%,也就是说,在此次“对等关税”宣布、落地前,以往美国本土以外产能主基地通往该市场的通道已多被堵塞。

2023年起,预判到贸易壁垒会愈发高涨的头部企业纷纷到美国本土建厂,目前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阿特斯、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龙头均已在美国本土建厂,其中部分工厂也顺利投产,虽然也存在供应链来源的问题,但至少这部分产能不是“对等关税”的直接受害者。

实际上,在“对等关税”公布后,很多媒体、机构、从业者也表示,考虑到美国针对中国光伏本就极高的贸易壁垒,此次加征关税的实际影响不大,资本市场表现更多是受恐慌情绪影响,属于“误伤”。包括爱旭股份、天合光能等部分头部企业也回应称相关关税政策对公司目前的出货和经营影响较小。

不过,钛媒体APP此前也曾提及,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光伏工厂,需要依靠《通胀削减法案》(IRA)的补贴来获取投资回报,但特朗普同样是这项政策的坚定反对者目前IRA相关税收抵免发放已经暂停,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美国市场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此外,近两年中国光伏企业也在寻找除东南亚四国、美国以外的产能出海目的地,包括此前不在东南亚四国“双反”打击范围内的印度尼西亚,以及愈发引人关注的阿联酋、沙特等中东新兴市场。据钛媒体APP了解,近期土耳其、孟加拉国等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光伏企业的关注。不过,欧美往往是这些海外产能的主要目的地,在美国全面加征关税后,这些投资计划可能也要面临重新评估。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分析指出,在新能源领域,光伏受到“对等关税”的影响要远小于电池、新能源车产业。而且,在以往多年的博弈中,光伏行业在应对关税问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很多合同通常已包含应对关税的条款。而将视线稍稍拉长,“对等关税”的落地很可能让中国企业更积极地去开拓新兴市场,但目前仍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上游设备的美国光伏本土产能,很可能因供应链受到的关税影响,进一步失去竞争力。(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768.html 0
中信系输血12亿偿债补流,"关税红利"窗口期或成隆平高科翻盘点 //m.erschrecken.com/7528054.html //m.erschrecken.com/7528054.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9:12:57 +0800 周三 //m.erschrecken.com/7528054.html

时隔八个月,隆平高科(000998.SZ)的定增终获批复。4月7日晚间,隆平高科发布公告称,公司定增项目已经获得证券化同意注册批复。公司拟向控股股东中信农业募资不超过12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银行债款及补流。

近三年隆平高科发展颇显艰难。过去三年,隆平高科持续加码种业发展方向,多次大手笔进行收并购。但由于行业发展承压,收购标的公司发展不及预期,进而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偿债压力显著。定增落地后,将一定程度上缓解隆平高科的资金流动压力。

不过,为反制美国的“对等关税”,种业也迎来发展新机会。在近期A股市场大跌背景下,种业板块是为数不多的一抹红色。隆平高科作为行业龙头受到市场热捧,截至4月8日收盘,公司股价收涨8.48%,报11.90元/股。隆平高科能否通过此次政策窗口期实现业绩发展关键一跃,同样值得关注。

债务压力倒逼定增输血

根据定增公告,公司拟向控股股东中信农业发行不超过1.5亿股,拟募资资金不超过12亿元,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定增实施前,中信农业持有隆平高科2.18亿股,占公司总股份16.54%,与中信兴业合计持有公司17.36%股份。定增完成后,中信农业与中信兴业合计持股占总股份的比例不超过25.93%。

此次定增主要是为缓解公司债务压力。隆平高科称,“此次定增将有助于公司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改善财务状况,增强公司高质量研发投入、运营发展及产业整合的资金实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种业龙头地位。”

公司债务压力,主要源自于近些年开启的多次大手笔并购。2016年1月,中信集团入主隆平高科后,喊出2025年隆平高科要进入全球种业前五强的豪言壮语。

在此背景下,隆平高科开始围绕种业,实施大开大合的收并购整合。仅近三年隆平高科进行收并购的金额便达到近20亿元。2022年以2.60亿元收购德瑞特种业20%股权,以1.16亿元收购恒茂农业20%股权。

2023年更是分别以7.61亿元、8.01亿元收购了隆平发展6.5%股权和7.14%股权,隆平高科对隆平发展持股增至49.42%。随后隆平高科通过与鲲信未来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拥有隆平发展的股权表决权比例57.14%,并在当年成功实现并表。

隆平发展在并表以后,带动公司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23年隆平高科实现营收92.23亿元,其中,隆平发展贡献营收38.86亿元。

由于一系列大手笔收并购,公司营收增长的同时,资产负债率也一路飙升。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下称“报告期”),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5.26%、60.60%、63.50%和69.30%。公司在问询函回复里提到,种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仅为40%。

资金持续流出的同时,公司的净利润表也不稳定。报告期内,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73亿元、-9.80亿元、4.87亿元、-8.74亿元。2022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更是出现巨大亏损。其中,2022年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系商誉、存货等减值损失合计4.61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0亿元。

尽管此次定增是为缓解债务压力,但此次定增大股东中信系也将获益颇丰。根据公告,此次定增发行价为7.87元/股,锁定期为18个月。按照4月8日收盘价格11.90元/股计算,发行价相当于现股价66折。

种业变局中的危与机

公开资料显示,隆平高科于2000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包含杂交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板块。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水稻种子、玉米种子、蔬菜瓜果种子等。

过去一年,由于需求疲软,种业行业发展并不乐观。登海种业(002041.SZ)、荃银高科(300087.SZ)、神农种业(300189.SZ)、丰乐种业(000713.SZ)等在去年前三季度的扣非净利润均为负数。上述上市公司均相较于2022年股价高点下滑明显。

但当前来看,为反制美国“关税”大棒,种业行业反倒正迎来发展新机会。4月10日,我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再加上,3月10日宣布对产自美国的农产品(玉米、大豆等)加征10%-15%的关税。美国农产品竞争力被削弱。

国投证券的一份研报也指出,“目前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关税反制利多大豆和豆粕,但大豆进口美国占比下降,价格端影响预计不及2018年。大豆价格波动或带动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上涨,叠加情绪攀升,利好国内种业和粮食种植板块。”

此外,近期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其中提到,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业行业正迎来"关税红利"窗口期,头部企业有望借此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

报告期内,隆平高科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8亿、5.91亿元、6.77亿元、4.40亿元,四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9亿元。随着12亿定增资金到位,缓解债务压力后,隆平高科能否凭借高研发投入,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经营及业绩的质变,钛媒体APP将保持关注。(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周健,编辑 | 曹晟源)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8054.html 0
AI“胡编乱造”,背刺了谁? //m.erschrecken.com/7527782.html //m.erschrecken.com/7527782.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8:33:00 +0800 锌刻度 //m.erschrecken.com/7527782.html

文 | 锌刻度,作者 | 黎炫岐,编辑 | 陈邓新

用AI搜集资料、做PPT、改论文……虽然AI暂时还不能“替代”人类,但不可否认的是,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然而,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发现,AI或许并不能取代自己的工作,但或许能让自己丢掉工作。漏洞百出的数据、胡编乱造的资料和引用来源、禁不住考究的文史解读……当你以为能靠AI省时省力地完成论文或工作,却有可能反被AI“背刺”。在那些看似充足的数据和论据背后,说不定就藏有诸多错误信息。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这些信息被二次加工、援引和传播,“后真相时代”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AI也会一本正经说“瞎话”

“年小从他爱梨栗。”当大学生薛云(化名)在准备一份课堂作业的PPT时,因为不确定这句诗里是“纵”还是“从”,便将这句诗输入她常用的AI助手,却发现,AI回复称,这句诗“化用自唐代诗人贯休《书石壁禅居屋壁》中的‘年少而何知,遇物尽虚掷。得稳即自安,年衰需警策’,以儿童贪玩类比年少时易放纵……”

薛云很惊讶,因为这句诗实际上出自于王安石的《赠外孙》。“要不是我知道这诗,真的很容易被糊弄过去。”然而,当薛玉很生气地回复AI助手,“你确定?”该AI助手再一次给出了错误的出处,“抱歉,原句出自韦庄的《与小女》……”

这打破了薛玉对AI的认知,“如果查不出相关信息给不出答案,还可以理解。怎么还能瞎编?”

当薛玉差点被“坑”,在一家自媒体公司上班的雅雅也险些因AI“捅了大娄子”。不久前,为了更新一篇与“造纸史”相关的公众号文章,雅雅需要搜集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为了节省时间,她把需求发给DeepSeek,得到了这样一段信息:“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开元户籍册’残片显示,当时已出现80g/㎡的加厚公文纸(文物检测报告)。这种以楮树皮为原料的纸张,历经千年仍保持着0.3秒的墨水渗透速度。”

雅雅将这段话写进文章后,临要发布时再做了一次相关资料核查,却发现,在网上检索不到以上这段信息的内容,“甚至无法确认西安博物院是否藏有这一文物,因为能查到的资料显示,是国家图书馆藏有相关残片。更不用说这段话里涉及的数据,更是无从考证。”雅雅很后怕,如果自己把这段话写进文章,文章又被再度援引,“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并非孤例。事实上,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有不少人都分享了AI胡编乱造的情况。既有网友发现DeepSeek编造了“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对‘各’的含义进行考释”,也有网友发现豆包在被问及水浒传不同版本的译者时张冠李戴,还有网友发现DeepSeek连法条也能胡编乱造,“援引的法律法规全是错的,甚至有几句是编的,编得有模有样……”

其中,一篇名为“DeepSeek睁眼说瞎话,编造答案被我抓现行”的笔记提到,博主为了测试AI是否诚实,故意问了一组偏门问题,并且明确提示“如果不知道就直接说不知道”,然而,“DeepSeek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说不知道,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开始编造答案。被我指出来并再次强调要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后,还在继续扯淡。直到我再次戳破其瞎话,并强调我有原书可以随时校验其回答后,才承认自己确实不知道。”

在这条笔记下,不少网友提到,“我问了两个工作问题,也是给我无中生有,驴唇不对马嘴”“我让AI推荐小说,它直接给我瞎编,一本都搜不出来”……

此外,不仅用AI搞工作和学术不可靠,连日常生活也不一定能信任。

此前,B站一位UP 主就录制了一期《用 DeepSeek 推荐买汕头特产,结果翻车了吗?》。视频中,UP 主向 DeepSeek 询问汕头手信店。虽然 DeepSeek 精准地读取了 UP主的思维,按照生鲜、零食、茶叶、非遗手工品的分类进行了细分,显得专业又可靠,但事实上,它所推荐的店面统统不存在。

迷信AI,只会害了自己

种种案例证明,雅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播客《东腔西调》的一期节目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也曾提到,当他让DeepSeek概括简介一本书的内容时,其给出了一些并不准确的内容,“而AI虚构的内容也可能会被反复引用。”

而这样的事情,早已发生。

3月初,公安部网安局公布调查结果:网民夏某在视频《80后到底还剩多少人》中捏造数据“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相当于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被予以行政处罚。而据《新周刊》,这段内容经公安机关证实,正是由AI编造。

此外,据公开报道,在《黑悟空》游戏上线后不久,来自国内科技网站的一位员工在五小时内接到了20来个 “骚扰电话”。而将其电话公布到网络上的,是微软的BingAI助手。当人们在Bing搜索中输入“黑神话悟空客服”后,这位个人员工的手机号就会出现在搜索结果里。

不仅如此,AI有时还“硬加罪名”。据虎嗅,2023年,法学教授乔纳森·特利(Jonathan Turley)收到了一位律师朋友的邮件。朋友告诉他,他的名字出现在ChatGPT列举的“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法律学者”名单上。ChatGPT还给出了“性骚扰”信息的细节:特利教授在前往阿拉斯加的班级旅行时,曾发表过性暗示言论并试图触摸一名学生。ChatGPT引用了一篇并不存在的《华盛顿邮报》文章作为信息来源。

正如《新周刊》所说,这就是所谓的“AI幻觉”——生成式AI是有可能“胡说八道”的,它们会在看似真实的陈述中夹杂错误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Vectara HHEM人工智能幻觉测试中,2025年1月发布的DeepSeek-R1模型显示出高幻觉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的严展宇也曾写道:如果用于训练大模型的数据未经严格筛选,本身存在谬误,那么生成内容便可能出错。同时,AI会基于训练数据“编造”虚构数据和事件,做出前后矛盾的陈述,产生“AI幻觉”,投喂虚假信息。此外,AI生成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提问方式有关,极易受提问者的思维定式和认知偏见影响,导致集中展示特定观点、刻意回避某类信息、呈现片面真实等问题。

而当锌刻度向DeepSeek提问“为什么AI会胡编乱造”以及如何解决时,其给出回答称,AI生成内容时出现“胡编乱造”的现象,通常源于其技术原理的固有特点以及训练数据的局限性,其中包括:数据过时——若训练数据未覆盖最新知识(例如2023年后的事件),AI可能依赖旧信息编造答案;数据偏见或错误——训练数据若包含错误或虚假信息,AI可能继承并放大这些问题;知识盲区——面对超出训练范围的问题,AI倾向于“填补空白”而非承认未知。并且,“多数生成式AI无实时验证能力,无法像搜索引擎一样主动核对事实。”

至于解决办法,DeepSeek则提到,普通用户在使用时可以优化提问技巧,交叉验证与人工审核、使用专业工具等等,而开发者则需要进行模型微调、搭建知识增强架构、形成输出约束机制等等。

而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精准提问+多源验证+工具辅助。对于关键任务(如法律、医疗),建议始终以AI输出为初稿,由人类专家最终审核

简而言之,“技术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恐惧史”,而对AI的焦虑,或许是人类对新技术恐惧的历史重现。拥抱AI或许是难逆的大趋势,我们不应恐惧,但也不能盲目迷信。毕竟,大部分AI都提醒了“内容由 AI 生成,请仔细甄别”。如果一味盲目迷信AI,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782.html 0
川崎载人机器人火了,但造出梦想坐骑还要25年 //m.erschrecken.com/7527604.html //m.erschrecken.com/7527604.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8:32:54 +0800 蓝字计划 //m.erschrecken.com/7527604.html

文 | 蓝字机器人,作者|Hayward

不愧是世界老牌机器人大国,日本人的确会玩。

4月3日,摩托车巨头川崎重工公布了一款全新的、他们称之为未来的“摩托车”产品:CORLEO,一款长着四只脚、氢能源燃料驱动、可供人类骑乘的四足机器人概念模型。

这款产品带来的震撼莫过于第一次看到会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按照川崎重工的设想,CORLEO的能力非常强大:

CORLEO的外壳由金属和碳材质制造,拥有流线型的炫酷造型,躯干从侧面看非常像摩托车的车体,不过两个轮子由四条仿生腿代替;

它的四条腿的脚底都配备了硅胶材质的分体蹄子,能适应砂石、软质地面,因此具备了四足崎岖路面行进能力,可以带着人在森林、戈壁、丘陵、雪山平稳自如地穿梭;

人机工学方面延续了川崎重工摩托车平稳易用的优点,人机交互被设计成初学者也很容易上手的模式,仪表台用途的前面板集成了载具信息和导航系统,可以利用人体自然倾斜的重心变化控制前进后退和改变方向;

CORLEO配备了150cc的氢燃料发动机作为动力源,产生电力驱动四条腿上的动力单元,可以实现快速奔跑、踱步、跳跃等多样的动作,低碳、强力、清洁、环保,据说还能保持极致的静音。

CORLEO计划在2025年4月13日开幕的日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这是川崎重工集团专门为“大阪·关西博览会”未来社会展示项目“未来生活博览会·未来城市”所准备的2050年概念模型。

视频一经发布,立即吸引了广大媒体的疯狂报道。CORLEO那充满赛博风、科技风的外观设计十分抓人眼球,再加上宣传视频中所展示的强大性能,骑着CORLEO在一片森林中穿梭,时而爬上土坡,时而跳下石堆,时而在溪边漫步,时而沿着河岸奔跑,凉飕飕的风吹在脸上,大自然的一切都和你亲密接触…这得多美好啊。

虽然川崎CORLEO吹得是挺好,但不少网友就是不买账。随便在视频网站上翻了下评论区,不接受画饼的大有人在。

归根究底,“载人”、“四足机械马”本来就是机器人业界玩剩的概念。先不说川崎CORLEO有“旧瓶装新酒”博眼球的嫌疑,未来要量产也面临一堆问题。

旧瓶装新酒?

把四足机器人打造成载具来载人本就不是新鲜的概念,受到各种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启发,目前主流的机器人公司在研发四足机器人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考虑一下“载人”的可能性。

现存主流的四足机器人绝大部分都是工业、安防用途,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负重能力,有部分产品的负载能力甚至能支持一名成年人坐上去,这就说明了“载人”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

特别是评论区经常提到的宇树,对,就是那个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宇树,确实是一个好例子。

24年年底,宇树让自己的工作人员骑上了B2-W工业机器人,客串了一下现实版的“吕布骑狗”。

B2-W有一个专门的高负载模式,有数据显示在站立的姿态下最高负载可达120KG,理论上除了超重人群,完全足够承载一个成年人的身躯。

载人之后机器人的表现看着也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四肢没有因为负重过度压缩,速度几乎和无负重保持一致,并且面对土坡、斜坡等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越障能力。

不过,也许把宇树B2-W的四肢末端从轮子换成硅胶足,更加对应川崎CORLEO的形态。有博主自行测试了机械足状态下的宇树机器人载人能力,除了走起来颠簸一点、速度慢了一点外,看起来也没什么大问题。

人都坐上去了,机器人又能动,宇树B2-W怎么就不是载人了呢?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载人,宇树还真不算。包括宇树B2-W在内的所有工业四足机器人,“载人”功能都是单纯把人当成重物来运输而已。

负载状态下的机器人灵活性、活动范围都会大幅度削减,不仅不允许上下楼梯和斜坡,续航时间也会大幅缩短。另外现在操控机器人还要用到遥控器…

所以,从功能性来说,把目前四足机器人的“载人”看成是川崎CORLEO的“低配平替”,那还真是睁眼说瞎话了。

说到底目前四足机器人的负载模式是运货的,想要实现真正的载人,四足机器人至少得先实现“大型化”。

大型化困境

真别以为这里的“大型化”只是单纯的等比放大。四足机器人要做得更大只甚至到达能载人的标准,机器人的结构、关节、电控、算法几乎都要重新设计。

比如四足机器人载人需要极高的关节扭矩和功率密度。

当前主流的电机驱动系统(如无刷电机)虽在轻量级机器人中表现优异,但面对人体重量(通常需承载60-100kg)就会出现电机输出力矩和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使用更高功率的电机又要面临能源消耗太大和尺寸太大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两全之策。

另外,载人四足机器人需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自重。

小型的四足机器人四肢结构简单,看上去就像插着四条“棍子”。这种“细狗”尺寸的机械腿目前使用的主流材料(如航空铝、碳纤维)虽能降低重量,但关节和腿部结构的抗疲劳性仍无法长期承受人体重量冲击;如果做成CORLEO那样的大粗腿也许能解决载人后的重量冲击问题,但又会极大地增加机器人的自重。

算法的提升也是四足机器人大型化乃至实现载人的关键。

载人场景需机器人具备高度动态平衡能力,尤其在上下坡、跨越障碍时需实时调整步态;四足机器人每条腿通常有3-4个自由度,载人时需协调12-16个关节的运动、同时兼顾机身姿态和乘客舒适性,算法实现的难度非常高。

|图源:波士顿动力

最后,大型化+载人意味着重量飙升,需要电池输出更大的功率,但又受限于四足机器人的体积、电池包的重量,现有的电池技术下还无法实现大功率和长续航的平衡。在大功率放电和持续高负荷工作时电池、电机还会产生大量热量,对大型四足机器人的电池、关键部件散热有很高要求。

目前工业四足机器人将自重控制到100kg级别已经是极限了。未来还要依赖材料学和电池技术的进步,才有可能继续让四足机器人变大,甚至有可能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因此,“大型化”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这不仅是目前四足机器人遇到的难题,也是大型化四足机器人—CORLEO想顺利量产要面对的难题。

量产难题

正因为四足机器人的大型化难度高,让大家对川崎CORLEO的量产产生怀疑。

其实川崎预留了25年的研发时间,多少有点耍无赖的意思,现在也没法判断25年后的情况。但按照目前的技术限制和川崎重工的路线规划,这四足机器马确实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比如按照官方的宣传,人类骑着CORLEO从疑似悬崖边的地方一跃而下,高度起码有三到五米,落地的一瞬间人和坐垫之间是硬连接,只能靠载具的四条机械腿卸力缓震,这就对载具的步态控制、重心控制和机械腿的结构强度都有很高要求。

别看目前比较厉害的四足机器人可以实现2.8米跌落的稳定着陆,但前提是,这些机器人的重量普遍在10kg左右。

作为摩托车“平替”的CORLEO电子元件更多、集成度更高,还要载人,实际重量肯定奔着500kg级别去了;在这个重量下实现3米左右的稳定着陆,技术和材料得进步到什么水平啊。

此外有媒体报道CORLEO的续航能力能达到150英里(约241公里),官方提到它仅使用了150cc的发电机燃烧氢能源进行发电,同时驱动安装在四条腿上的动力单元和为载具其他设备供能。

在150cc这么小的排量下就能兼具强大的动力和持久的续航力,电机、电控技术估计要达到远高于现在的科技水平。

当前摩托车上的150cc只能算做小排量,大约只有12.4匹;考虑到CORLEO作为一款纯电产品重量肯定会比结构简单的摩托车大很多,“小马拉大车”也有这么出色的机动能力,那真的堪称是遥遥领先了。

其实抛开技术层面,只看CORLEOD的外观,也很让人绷不住。

按道理机器人体积不大储能有限,肯定得想尽办法偷轻减重的。现在的四足机器人外观一个比一个丑,浑身光秃秃的,四肢又是细狗,就是出于极致轻量化的考虑,这也很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

川崎倒好,CORLEO单纯在外壳上就设计了一大堆纯好看但没啥用的装饰件,不仅徒增重量,还削弱了产品的负载能力。只能说日本人在外观设计上的确有独到之处,但在四足机器人身上大玩冗余设计,怎么也不像要认真量产的样子。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CORLEO的动力源:氢能源。我们都知道日本对氢能源情有独钟,日本的车企丰田就是氢能源的忠实拥趸,甚至还推出了名为Mirai的氢燃料汽车,川崎重工也在两年前发布了首款搭载了氢能源驱动的原型摩托。

但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办法把氢能源动力推广开来,除了受限于高昂的制氢与储运成本,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安全问题。氢气容易泄露,如果泄露了还遇上明火爆炸了,真的和小型核弹差不多。

都说现在的电动车起火是“移动火葬场”,那和氢燃料设备的爆炸相比真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25年的时间足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未来不可知,我们也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让“概念”回归“概念”

无论结果如何,作为一款概念模型,川崎CORLEO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这是首款从最初就被设计为作为人类坐骑的四足机器人,和以前专注于工业、家庭甚至“替代人类”的机器人完全不同,它的工具性更加明显,它的使用场景极致聚焦。

川崎从摩托车的概念出发,用机械足来弥补圆形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为我们探索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我们错过了骑马驰骋天涯的时代,但可以畅想骑赛博马行走江湖的新纪元,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参考资料:

  • 刀锋体-翛爤xiaolan 《能骑的机器狗~ 仿生超进化!宇树科技B2 全网首测》
    Unitree宇树科技 《Unitree B2-W 天赋觉醒!》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604.html 0
全球贸易秩序会被重建吗? //m.erschrecken.com/7527835.html //m.erschrecken.com/7527835.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8:32:46 +0800 适道 //m.erschrecken.com/7527835.html

文 | 适道

这周的“黑色星期一场面触目惊心:全球股市全线杀跌,场面触目惊心:日经225指数暴跌超8%,韩国股指大跌近5%,MSCI亚太指数跌幅扩大至2.3%,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惨跌6.3%。美国股市3日和4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暴跌,标普500指数出现10.53%的累计跌幅,过去两交易日已蒸发5.4万亿美元。”

这一切都“归功于” 特朗普新关税政策。经济学家警告,持续的关税行动恐加剧通胀压力,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摩根大通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衰退机率升至60%。

为什么关税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市场混乱?美国到底想干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特朗普政府的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中——被称为“海湖庄园三桶方案”的全球贸易重构蓝图。

01 关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坐落于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湖庄园(Mar-a-Lago),是特朗普最钟爱的私人产业之一。这座建于1927年的奢华庄园占地17英亩,拥有58间卧室、33间浴室,装饰着闪闪发光的金箔和意大利大理石,周围环绕着精心修剪的花园和一座18洞高尔夫球场。

在美国政治新格局中,海湖庄园的象征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特朗普的私人俱乐部,更成为了一个政治朝圣地和权力中心。特朗普在这里会见政要、规划政策,甚至处理国家机密文件。现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地中海风格建筑又将自己的名字赋予了一项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计划。

“海湖庄园协议”是特朗普团队构想中的一项全球性贸易金融协议,其雄心不亚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或1985年的广场协议。这一设想旨在通过美国的主导,重新定义全球经济规则,确保美国在贸易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表面上看,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似乎是一种保护主义举措,但在其团队的战略构想中,关税本身从来都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和谈判筹码。特朗普顾问贝森特等人多次强调,特朗普“把关税当作实现自由贸易的手段”。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用保护主义工具追求自由贸易目标?但在特朗普的商业逻辑中,这或许是一种施压策略:先用惩罚性关税造成足够的经济痛苦,迫使对手屈服让步,最终达成对美国更有利的贸易条款。正如一位经济分析师所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一把悬在全球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的不是要落下来,而是威胁你接受他的条件。”

实际上,特朗普的顾问团队希望通过关税压力和谈判,将各国“诱导”至谈判桌前,共同签署这一协议。与以往的国际协议不同,“海湖庄园协议”不仅涉及传统贸易领域,还计划将美元汇率、各国持有的美债以及美国的安全承诺捆绑在一起,形成一套全方位的经济外交工具,从而彻底重塑美国主导的贸易秩序。

02 “三桶方案”:特朗普的全球贸易大棋局

现在美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面临着“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这个概念由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代提出: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元必须保持足够的国际流通量以满足全球贸易需求,但这必然导致美国持续贸易逆差,最终可能削弱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当一国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时,该国需要向世界输出自身货币,这导致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直到达到某个临界点——目前美国正处于这样的“特里芬边界”。

也就是说,美国现在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它需要维持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这带来了“铸币税”、低利率融资和全球金融主导权等巨大好处;另一方面,这一地位也带来了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导致国内制造业空心化、就业流失和不断积累的对外债务。美国既不能放弃美元霸权的好处,又无法承受继续扩大贸易逆差的代价——这就是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三桶方案”和海湖庄园协议解决的核心困境。

这个方案的核心逻辑应该是:通过关税威胁和分类待遇,迫使各国签署一个新的全球贸易协议,其中将包含汇率条款(类似广场协议),使美元适度贬值,同时又不至于完全丧失储备货币地位。这种平衡策略试图突破特里芬困境的二元悖论——既想维持美元的全球地位,又要减少贸易逆差。

具体而言,“三桶方案”将全球各国按照与美国的合作程度划分为三类:

“绿色”国家是愿与美国深度合作的友好国家,它们将获得贸易优惠,并承诺不操纵汇率、公平贸易、减少对美顺差,以及认可美国的部分安全关切;“黄色”国家是立场游移的国家,将面临某种程度的贸易壁垒,除非它们承诺改变贸易行为;“红色”国家则是被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将面临高额关税惩罚,直到它们同意重新谈判双边关系。

这一分类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贸易金融秩序,其中:

  • 通过压低美元汇率,提高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减少贸易逆差;
  • 迫使贸易顺差国(如中国、欧盟、墨西哥等)允许本币升值,减少对美出口;
  • 重新分配全球储备货币责任,减轻单一美元体系的压力;
  • 为美国国内制造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呵呵)。

特朗普团队成员贝森特曾明确表示:“我们应该清楚地表明,将存在绿色、黄色与红色三个区域……每个国家可以选择被分入哪一区域,并得到相应待遇。”

想法很美好,手段很残暴。

实际上,已经有国家开始对可能到来的“海湖庄园协议”进行提前定价。最明显的例子是日元汇率走势:日元兑美元一度升至145左右。自年初以来,美元/日元下跌约6%。花旗分析师指出,“日元走势之下还隐含了市场对特朗普政府可能发起的海湖庄园协议的定价”。毕竟,对于日元而言,特朗普目前比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更具影响力。

越南的案例则更加直接地揭示了特朗普战略的真正目标——远不止于关税问题。面对特朗普宣布的46%惩罚性关税,越南领导人迅速“滑跪”,并表示:取消所有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并请求将特朗普的关税措施至少推迟45天实施。然而,白宫高级顾问纳瓦罗的回应是:“即使我们双方将关税降至零,我们与越南的贸易逆差仍将达到约1200亿美元...问题在于他们所有的非关税欺骗行为。”当被问及这是否意味着对越南的关税将继续实施时,纳瓦罗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的。”

03 企业视角:全球供应链剧烈震荡下如何应对

在这场全球贸易格局的急剧重构中,跨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关税壁垒的急剧上升和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加剧,企业被迫重新思考其全球化战略。

金融市场自然对这一变局的反应最为灵敏和激烈。投资者正重新评估全球资产配置,将关税风险纳入估值模型。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特朗普的关税计划全面实施,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平均利润率可能下降1.5-2个百分点。尤其是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消费品、汽车和科技行业将首当其冲。

对企业决策者而言,应对之道或许在于“战略模糊+战术灵活”。在战略层面,企业需保持政治中立,避免被卷入大国博弈;在战术层面,则应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提高运营灵活性。正如全球供应链协会主席黄智生所言:“在未来的‘三桶世界'中,企业最需要的能力是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和规则,而不是对某一种趋势押注。”

比如,丰田汽车正在建立“区域自主、全球协同”的生产网络,确保在各主要市场都具备完整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亚马逊则通过数字化和本地化战略,降低跨境物流依赖;半导体巨头英特尔更是提出“全球制造,本地供应”的新模式,试图在地缘政治分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

然而,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它们既缺乏资源在多个国家同时布局,又难以承受突然上升的关税成本。对这些企业而言,或许唯一的生存之道是寻找利基市场,或与大型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应对风险。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广场协议的签署,历史上每一次货币体系变革都伴随着市场动荡和大国博弈。“海湖庄园协议”如果成真,必将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又一重大转折点。可惜,身处历史转折点的人,往往都是“不幸的大多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835.html 0
国产化妆品诸神黄昏:如何跨越产品鸿沟 //m.erschrecken.com/7527863.html //m.erschrecken.com/7527863.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8:32:35 +0800 新眸 //m.erschrecken.com/7527863.html

文 | 新眸,作者 | 卢振瑜

在持续增长的表象下,国产化妆品牌正步入一场隐形的增长危机。

自2018年起,国产化妆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持续走高。2023年,国产美妆在本土的市场份额首次以50.4%超越国际大牌,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主力。

从整体数据来看,国产化妆品行业正行驶在稳定增长的快车道,但若将时间调转至五年前,便会发现当前的增长曲线尚未触及市场预期的阈值。彼时成立两年的完美日记完成C轮融资,在短短时间内直追丸美、珀莱雅等行业头部,UNNY、橘朵等新兴品牌爆发式增长,吸引众多投资机构纷纷入局,对未来的化妆品市场报以强烈期望。

反观当下,行业表面的风光之下暗流涌动,持续内卷的市场下,不仅新兴品牌难以持续增长,成熟品牌也面临新增长曲线的构建难题。

曾在风口之上高歌猛进的完美日记,早已无缘国产美妆营收前十;而自2020年诞生的30余家新兴品牌,能挤进行业排名前20的企业仅有溪木源、HBN、PMPM等不超过五家品牌。

除此之外,华熙生物营收转跌,珀莱雅和上美股份虽保持增长,但研发端的突破依旧有限,巨子生物依赖单一品牌,次品牌营收占比不断下跌。不少品牌仍停留在“原料+包装+营销”的快周转模式上,距离构建起真正的产品护城河,尚有差距。

纵观当前的国产美妆市场,大抵可以划分为三类阵营:传统护肤品牌以珀莱雅、上美股份为代表,正处于品牌升级与产品矩阵拓展的转型阶段;而如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等医美起家的生物科技公司,则面临着新一轮的研发困境;其他如谷雨、理然等新兴品牌,正依托更为细分的产品赛道,在趋向饱和的市场中寻求机遇。

近年来,国产化妆品在数据层面表现良好,呈现出较强的市场信心。然而,在消费增速放缓、渠道趋于饱和的现实下,这份乐观究竟是长期可持续的趋势,还是阶段性的泡沫?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国产美妆龙头易主,忽略了哪些关键因素?

说到国产美妆,就不得不谈起当前的头部企业珀莱雅,这家在2003年成立的化妆品公司,在五年前还一直在行业中部徘徊,却在近几年赶超百雀羚、自然堂等国产老牌,成为国产美妆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

很多人将珀莱雅的逆袭归因于大单品策略,但纵观珀莱雅近几年的动作可以发现,珀莱雅的逆袭赶超并不是源于单一环节的支撑。

2010,在国内电商尚未兴起之时,珀莱雅就开始成立电商部门并布局天猫平台,持续增加线上销售投入占比,是最早成立电商部门的国产企业。2017年珀莱雅创始人方玉友将自己的经营战略由“线上线下结合”转变为“线上渠道为主,线下渠道并行”,着力于投资多渠道网络机构,也为后来的抖音直播的爆发式增长打下了基础。

然而,初期没有核心产品的支持,珀莱雅的线上策略并未立刻带来可观的增长。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20年左右,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兴起,珀莱雅推出的“泡泡面膜”一度成为市场热点,成功吸引了140万新增用户。

尽管“泡泡面膜”在当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但它的火爆也同样带有短暂性。在国产品牌纷纷崛起的背景下,如同完美日记的快速增长与快速消退一样,任何爆品都难以避免被市场洪流所淹没。相比之下,能够长期吸引并维系消费者的产品,才是市场中真正稀缺的资源。

在这种市场趋势下,珀莱雅瞄准了“精华”这一细分赛道,成功避开了水乳、面膜等同质化产品,开辟了一条新的市场蓝海。借鉴雅诗兰黛小棕瓶、兰蔻小黑瓶等国外成熟品牌的路线,珀莱雅推出了红宝石精华和双抗精华两大核心单品,面向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可以说在国内率先开创了一条“精华”小众赛道。

虽然这一策略在短期内帮助珀莱雅脱颖而出,避免了新产品的涌入淹没,但长远来看,仍然会面临同行竞争的挑战。因此,在打响这两款单品后,珀莱雅迅速效仿国际大牌的迭代模式,通过持续推出衍生产品保持市场曝光。

同期进行的还有渠道构建,近年来珀莱雅持续增加线上渠道投入,借助着抖音直播和短剧营销提高在年轻群体中的曝光度,结合早C晚A这一护肤节律的心智渗透,珀莱雅在国内早C晚A的护肤市场中占据了80%的份额。与此同时,几乎同期创立的国货品牌自然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保守打法,市场份额一度由2018年的2.3%下滑到2022年的1.8%,至今仍未能挤进天猫双11前十榜单。

除此之外,在化妆品领域,单一品牌往往无法满足多领域的细分需求,在产品不断更迭的市场下难以保持长期优势,而多品牌策略也就成了很多头部企业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珀莱雅不断加紧布局旗下彩妆品牌品牌彩棠,目前营收占比已经超过10%,成为了珀莱雅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类似的例子还有上美股份,公司近几年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其在营销渠道和品牌战略上的综合布局:通过短剧等新兴内容形式吸引下沉市场,同时构建多品牌矩阵,旗下涵盖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newpage等品牌,覆盖护肤、洗护、母婴等多个细分赛道,通过对不同受众和化妆品领域的渗透实现了长效增长。

难以突破的产品鸿沟

就目前来看,国产化妆品在研发、产品创新等多个层面和国外品牌仍存在明显壁垒。

拿巨子生物来说,虽然其近几年凭借对原料重组胶原蛋白核心技术的掌握,实现了营收的翻倍增长,但对单一原料的路径依赖,也让其旗下此品牌营收占比不断下降,据2024财报显示,旗下品牌“可复美”占据了近80%以上的营收,而另一品牌可丽金则从2019年50%的营收占比不断下跌到20%以下。

再看同样医美起家的华熙生物,对于单一原料依赖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这家以玻尿酸原料为核心支撑的生物科技公司,凭借其核心技术在2020年前后实现了高速增长,一度占据了全球玻尿酸80%的市场份额。

然而,本应就此建立起产品壁垒,稳固市场地位的华熙生物,近几年却不断面临营收衰退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玻尿酸原料的产能过剩,华熙生物只能通过不断降低单价来获取市场,营收逐年缩减。另一方面,华熙生物换汤不换药的多品牌战略,也为其带来了品牌内部竞争的忧患。旗下品牌夸迪被笑称为是另一核心品牌润百颜的贵替,无论是目标市场还是产品功效均趋向一致,在渐趋饱和的市场中相互挤压。

相比之下,国际企业欧莱雅、雅诗兰黛等目前已布局超过10余个全球知名品牌的多品牌,占领护肤、洗护、香水等多条赛道,其中欧莱雅更是每隔5至8年推出新的活性成分,在品牌、产品和成分上都要远超国内品牌。

一个颇为反常的现象是:当国际品牌持续围绕核心成分做深度创新时,国内品牌虽在成分端动作有限,却在产品迭代速度上远远领先。

以珀莱雅的双抗精华为例,自2020年推出以来,五年内完成近四次版本升级,4.0产品已在路上。而作为对比,国际品牌如兰蔻小黑瓶,其第二代产品距第一代间隔接近十年。国产品牌为何能“快马加鞭”,甚至看上去“卷”得毫无节制?答案或许藏在产品逻辑的根本差异里。

国际品牌在新品研发上更强调基础研究与功效验证,以兰蔻小黑瓶2.0为例,不仅在核心成分上实现了突破,还新增五种功能性成分以强化抗老逻辑。而珀莱雅双抗精华的3.0到4.0迭代中,新增的两个配方核心成分大多来源于外部研发机构,在研发路径上更接近“组合优化”,甚至被业内评价为“拿来主义”,创新深度有限。

除此之外,国外品牌和国内品牌在护肤品的主攻领域也有所不同。国际品牌深耕精华、眼霜等高功效、高门槛品类,往往需经历长周期的临床验证与工艺稳定性测试,而国产品牌的重点仍集中于水乳、面膜等基础类产品,研发门槛低、周期短,产品上新更偏向“快消逻辑”。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研发资源的不对等。虽然近年来国产美妆品牌在研发投入占比上逐渐向国际大牌靠拢,但绝对投入仍存在数量级差距。目前,多数国产功效型护肤品的研发高度依赖外部原料商与海外实验室,自研能力仍处于积累阶段,这使得所谓“新产品”更多体现在调配组合和营销概念上,而非底层创新。

国产品牌看似更新更快的产品周期背后,是功效研发能力尚未建立的现实困境。在缺乏技术护城河的前提下,频繁迭代在撬动市场注意力的同时,也给国产美妆带来了更高的投入成本。

收缩之下,国产化妆品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目前来看,国产化妆品行业正在经历一轮深度调整。

对于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的成熟品牌而言,核心任务已不再是单纯的市场扩张,而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品类竞争力,通过持续推陈出新巩固市场地位。

除了化妆品行业一贯采取的多品牌矩阵,近年来,跨品类创新成为国产品牌的新趋势。尽管国产品牌当前仍然主要占领护肤市场,但韩束、珀莱雅等品牌已在近几年开始试水底妆市场,分别于24、25年推出了首款粉底产品,未来可能进一步向彩妆领域延伸。

除此之外,对于成熟品牌而言,国内中端市场趋于饱和,高端化已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珀莱雅加速向高端市场布局,推出能量精华、能量面霜等更高价格带的产品,试图突破大众市场的价格天花板。然而,这一策略在提升品牌溢价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国产化妆品是否值得高价”的质疑,国产品牌在高端化道路上仍面临消费者认知与市场接受度的双重挑战。

与此同时,新兴品牌要想快速打入市场,在强势大牌的挤压下只能寻求更加细分化的定位。例如,谷雨主打“中式美白”赛道,以功效性护肤切入市场,而理然则瞄向的男性护肤品类,其核心产品男士洁面膏抖音年销破5亿元,复购率25%。

近年来,618、双11等大促的热度下降,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逐渐向理性消费转变,更加注重产品成分和实际功效。与此同时,市场数据显示,消费渠道正逐步向线下回流,品牌线下专柜、品牌集合店的布局变得尤为重要。对此,部分品牌迅速调整策略,加大对线下渠道的投入,如花西子开设品牌体验店、珀莱雅加速进驻商场专柜等,以提升品牌体验感和用户粘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虽稳定增长,但消费力接近瓶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化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反映出市场的饱和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人均化妆品消费仅为欧美国家的五分之一,消费升级空间有限,难以支撑未来行业的高增长预期。

这种局势促使国产品牌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但问题在于,化妆品行业本身由于肤质、气候、使用习惯的差异,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天然壁垒。再加之海外市场早已被欧莱雅、宝洁、资生堂等行业巨头牢牢掌控,出海形式不容乐观。在流量向质量转变的行业背景下,国产品牌要想摆脱短期爆品模式,实现长期增长,还要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863.html 0
“医美黄金”再现,国货美妆“新一哥”能否避开成长陷阱? //m.erschrecken.com/7527864.html //m.erschrecken.com/7527864.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8:32:28 +0800 港股研究社 //m.erschrecken.com/7527864.html

文 | 港股研究社

曾经的“医美茅”爱美客不再享受市场给予的高成长估值溢价后,2022年港股上市的巨子生物却在以年为计的K线上连收四阳,并在去年一举超越珀莱雅成为国货美妆市值“一哥”。

截至4月3日止,今年巨子生物股价累计涨超四成,市值一度超越两个珀莱雅。

技术性走强的背后,巨子生物的业绩逆行业大增。去年全年公司营、利双双大增,分别同比大增57.2%、42.1%,营收增速更是创5年新高,毛利率达82.09%。同期,据统计局数据,全年国内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下滑1.1%。

凭借可复美品牌在功效护肤领域异军突起,业绩频频新高的巨子生物似乎正在筑就新的国产医美龙头故事。

然而在功效性护肤赛道竞争白热化、胶原蛋白技术壁垒逐渐被打破的背景下,巨子生物的“明星单品驱动+医美管线蓄力”模式能否持续兑现增长预期?其高毛利率、高净利率又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可复美:五年15倍增长,巨子生物的“印钞机”?

2024年是中国化妆品市场承压的一年,面临消费疲软与行业监管收紧的双重压力,整体规模出现微降,未能跑赢增速达3.5%的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大盘。

而这也是化妆品零售额跑输大盘的第三个年头。这种大背景下,巨子生物以及背后的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增长显得尤为亮眼。

财报显示,巨子生物营收规模由2022年的23.6亿元扩容至2024年的55.4亿元,3年翻了2.3倍有余。

期间,可复美成为公司业绩大爆发的核心引擎。这一品牌自2019年营收2.89亿元起步,五年间增长超15倍。2024年收入达45.42亿元,增长62.89%,占据总营收的八成以上。

2011年创立,定位为皮肤科级专业护理品牌的可复美用了近20年的时间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构筑了短期难以被复刻的技术壁垒。

最早甚至可追溯到1994年巨子生物的首席科学家范代娣教授确立胶原类生物材料为研究方向,2000年成功研制出重组胶原蛋白—类人胶原蛋白。

目前,巨子生物已拥有包括全球首个通过临床验证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等167项专利,去年更是新增了74项,包括重组人XVII型胶原蛋白、重组人IV型胶原蛋白等独家专利被授权;并建立一个三维产品矩阵:

在械字号产品中有医美渠道销量第一的胶原贴敷料、术后修复用的透明质酸钠喷剂等知名产品;妆字号产品中有年销超15亿元的胶原棒次抛精华、保湿爆款吨吨小水膜等;创新品类中爆款有重组胶原蛋白智效身体乳、油痘肌专用的秩序次抛精华等。

尤其是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敷料在去年的618和双十一大促中均继续蝉联天猫伤口敷料类目TOP1和医用敷料热卖榜TOP1,实现了销量和口碑双丰收。

相比之下,曾经的主导品牌胶原大膜王可丽金随着公司总营收规模的扩张,营收占比已经从50%以上降至了2024年的15.2%,但全年实现营收8.41亿元,增速也有36.31%。

至于其它如可预、可复平、可痕、参苷、利妍等品牌全年合计营收1.4亿元,增速最慢也有34%。

只是大多新品牌尚未形成品牌规模优势。

从“黑马”到“守擂者”:巨子生物靠什么守住江山?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细分品牌可复美之中。去年核心单品胶原棒贡献了品牌一半以上的收入,而新推出的帧域蜜修系列等新品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待市场继续检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可见,细分品牌的产品结构也略显单一。

因此尽管增长强劲,巨子生物的品牌梯队建设也是相对滞后的。相比之下,珀莱雅已打造红宝石精华、双抗精华等多个系列多款爆品,抗风险能力更强。而这也是市场在预判公司未来成长性是容易质疑的一点。

同时,可复美增速已从2021年的113%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62.9%,按照这一趋势,市场也开始担忧重组胶原蛋白迈过高速增长期,渗透率接近饱和后,巨子生物会重演演绎爱美客的大调整。

当然,这还没到上升焦虑的层面。

一方面,天花板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龙头企业的上限。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将以年复合增长率44.93%的速度快速扩容,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2193.8亿元。

可观的成长空间中,公司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强调,接下来的重任是继续打造新的爆款产品及品牌,推动从"大单品"到"多场景"的产品矩阵扩容。譬如去年可复美焦点面霜、可丽金胶卷面霜等新品在抗衰、修复市场中的尝试、重组人XVII型胶原蛋白专利在毛囊修复领域的应用等。

技术及专利壁垒是其最核心的底气。目前公司正在推进技术和合规门槛更高的Ⅲ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和临床申报工作,获得了骨修复材料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产品也被予以优先审批。

此外,日前,公司宣称其独家专利——重组人Ⅳ型胶原蛋白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这一成果可能能为Ⅳ型胶原蛋白截短蛋白在修护和舒缓等功效方面的应用开辟全新路径。

另一方面,渠道转型是巨子生物这几年一直坚持主要工作路线之一,从早期的经销商模式,转为“医疗机构结合大众消费”的双轨销售策略,即线上全平台渗透+线下高端化布局,实现品牌的规模化以及消费者心智构建。

截至去年年末巨子生物已通过线下直销和经销途径进入国内约1700家公立医院、30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650个连锁药房品牌和6000家CS/KA门店,旗下品牌可复美已开设约18家门店。

2024年公司来自线上直销渠道收入占到了七成以上,线下直销和经销渠道收入则占据剩余不足三成。全年公司销售费用大增72.5%至20.08亿元,销售费用率为36.25%。

高营销投入其实也是行业的普遍趋势,甚至巨子生物凭借在重组胶原蛋白美妆市场的专利壁垒,营销投入占比明显低于珀莱雅、锦波生物等同行。

居高不下的营销投入中,其净利润由2020年的69.42%下降至去年的37.2%,不过仍高于同期的珀莱雅,并以接近五粮液水平的82.09%毛利率收割行业红利,全年归属净利润增长42.1%至20.62亿元,增速略慢于营收。

值得警惕的是,重营销的另一面,轻研发成为巨子生物“生物科技公司”标签遭受诟病的一环。全年其研发费用1.07亿元,研发费用率仅有1.9%,低于大多同行可比公司。

专利壁垒逐渐“褪色”,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的厮杀才开始

继玻尿酸之后,兼具专利壁垒+高毛利双重属性的重组胶原蛋白成为新的“医美黄金赛道”。

但随着头部企业专利申请时间周期壁垒的逐渐弱化,市面上已批专利持续增多,市场竞争正在热化。

不少中小新玩家即将进入重组胶原蛋白量产阶段,头部玩家享受的超额红利必然受到挤压。譬如已完成天使轮融资的杭州美琉生物据悉去年已能将Ⅲ型重组胶原蛋白成本价格下降0.2万元/公斤;此外江苏吴中、昊海生科、丸美生物等玩家也在加速推动相关产品的问世与推广。

面对这种状况,以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华熙生物为首的三巨头开始打破相互间的围墙,走医美+美妆双线并举路线。

譬如在功效护肤品市场优势更强的巨子生物正在推进注射用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的研发,以此切入医美注射领域,只不过目前进展如何尚未更新;而优势在医美注射领域的锦波生物目前已有两款Ⅲ类胶原针剂获批,美妆板块的布局或许即将加速;相对来说,华熙生物两面都已有布局。

站在行业视角,在重组胶原蛋白步入“价值兑现”期后,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产品创新与品牌溢价,完成从“爆品公司”向“平台型巨头”的进化,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巨子生物能否进一步拔高品牌溢价以及守住国货美妆的市值王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864.html 0
山下有松,卖的不是包而是人设 //m.erschrecken.com/7527910.html //m.erschrecken.com/7527910.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8:32:20 +0800 沥金 //m.erschrecken.com/7527910.html

文 | 沥金

Michael Kors迎来关店潮,山下有松线下门店门庭若市。

被誉为轻奢鼻祖的Michael Kors在中国市场逐渐遇冷,品牌所属集团Capri集团业绩继续承压,根据2025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披露,Michael Kors营收同比下降15.9%至7.38 亿美元。

重压之下,Capri集团表示将在两年内关闭约75家门店,以此来优化Michael Kors的盈利能力。

对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山下有松的线下店铺却排起长龙,传统奢侈品牌光环在逐渐褪色,会讲故事的本土品牌在快速崛起。

门店的长队背后,是品牌对设计对标、价格策略和情感营销的精准把控,更是当代年轻群体消费文化从“LOGO崇拜”迈向“意义消费”的缩影。

山下有松的成功,也可归结为性价比、中式设计美学、女性价值。

花小钱办大事,重新定义性价比

以往轻奢品牌的价质错位更多是低性价比,品牌盲目太抬高单价,但产品设计及价值并没有与之价格相匹配。

久而久之,轻奢包袋品牌也逐渐失去了昔日光环。尤其在二手市场上,Michael Kors二手女包价格低至百元左右,二手价约为原价的10%-30%。反观山下有松,二手产品回收价基本是原价的50%-60%。

二手平台上山下有松与轻奢品牌价格对比 来源:闲鱼

从天猫平台女包市场头部品牌价格情况来看,YSL、Gucci品牌价格均在万元以上,Coach、山下有松、裘真等品牌价格均在千元级以上,其次是以Charles&Keith为代表的百元级品牌。

中间层级的轻奢品牌处境较为尴尬,性价比打不过百元级品牌,新品价格甚至接近奢侈品牌入门款。

当消费者发现加30%预算就可以买YSL的包袋,不到千元的价格就可以更具设计感、高性价比的单品,腰部的轻奢品牌就失去了它的竞争力。

Coach新品与YSL产品价格对比 来源:品牌天猫旗舰店

但对比传统轻奢品牌,山下有松给到了超出标价的高产品质量+高品牌价值,品牌也深谙当下消费者所需要的——“花小钱办大事”。

一方面,品牌主力价格区间集中于1000元-3000元价格段,天猫平台女包市场品牌该价格段销量占比达到88%。不仅与快时尚品牌价格拉开差距,保留了足够的溢价空间,同时也比动辄上万的奢侈品品牌更加亲民。

另一方面,千元级的定位,也满足了中产人群的心理需求,既能满足其通过消费向上攀爬的身份焦虑,又不会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负担。

为了避免重蹈轻奢品牌的覆辙,山下有松更多地用“设计师品牌”标签来标榜自己。产品更多地突出设计和品质,给消费者一种轻奢的价格,买到奢侈品品质的消费感受,从而规避轻奢品牌日益严重的价值贬值。以相对合理的价格,买到超出标价的价值感,也是品牌高性价比的体现。

中式美学,设计主打“安全牌”

山下有松除了以品质取胜,在设计方面也十分贴合中产人群的喜好。

品牌在设计方面也是参考了已被国际品牌验证过的包型与纹样,确保产品设计符合大众审美共识。同时,在细节方面也加入了品牌自身的东方设计美学,从而实现了开品的低风险与高接受度。

品牌包袋标志性真空电镀五金的设计便是来源于古建筑的榫卯结构,又或是参考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挂耳屋檐包等,多款单品均叙述出品牌独有的东方设计故事,中式美学如今正是消费者所青睐的,甚至民族自豪感也会成为驱动购买的因素之一。

在社媒侧,品牌与达人的合作推广也着重强调通勤外出场景下的产品痛点:轻便、强收纳、高颜值。

两袋吐司的超轻自重对标背包时肩膀酸痛的痛点,强收纳能力也满足外出场景下的多物品携带需求,甚至水杯、证件、电脑都能拥有各自的独立空间,易放易取成为主要种草点。

以痛点出发的产品设计十分常见,但山下有松聪明的点在于把痛点的优化都转变成女性关爱自己身体的体现,将“买包”等同于“解放身体疼痛压力+从容取物应对各种场景+美美出街悦己需求”,甚至将包袋升华成了女性自由的象征物

品牌的爆火,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看见,设计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菜篮子系列是品牌爆品之一,但也被大众质疑是爱马仕Lindy和菜篮子两款的结合体,甚至被认出不少大牌的影子。

女性主义,从产品消费到价值消费

如果说品牌的第一层种草是从实用性出发,那么第二层升华便是女性主义。

不讲意大利工匠的老土故事,品牌早期社媒营销便以“奶奶手工”作为价值点种草,一方面以手工凸显品牌产品的高品质,另一方面也把老年群体转化为被遗忘的女性创造力,打破了时尚行业的年轻崇拜,38节营销也以奶奶们时尚张扬的松弛感为品牌增加好感度,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女性主义外衣。

同时,明星合作的价值理念也进一步强化了品牌的女性认知,也是品牌“抬咖”的重要因素。

从近一年品牌社媒热度来看,声量同比增长48.2%,互动量同比增长167.7%。2024年3月的品牌热度主要是卢昱晓合作所带动,2025年2月与文淇的合作推广更是进一步推高品牌热度。

从品牌的每一次明星合作来看,都在表达品牌女性理念。无论是李娜的“坦诚野心”、卢昱晓的“大包大胆”、文淇的“随心流浪”,都让女性自由有了更加诗意且具体的注解,而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高频营销的结果也十分直接,一方面是社媒和销量的双增,另一方面品牌受众也越集中于21-35岁的女性群体。从品牌社媒受众来看,该年龄段占比也达到65%,正是具有一定消费力的中青年群体。

虽然说营销力度的加大,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价格水涨船高,但从部分反馈来看,当营销与大众内心达到共鸣,消费者愿意为概念买单,山下有松也由此完成了产品消费到价值消费的转换。

山下有松的成功也为我们揭示了当下主流的消费逻辑,当品牌叙事与大众情绪绑定,价格敏感度会被价值感稀释。

中高端品牌都想合理化自己的品牌溢价,但如何让消费者接收溢价的意义,这就需要品牌提供一个“道德出口”,山下有松通过“高性价比+中式美学+女性价值”合理化溢价,把卖产品升级成了贩卖情绪舒缓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910.html 0
英伟达雷神难产,蔚来:一颗更比四颗强 //m.erschrecken.com/7527920.html //m.erschrecken.com/7527920.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8:32:13 +0800 半导体产业纵横 //m.erschrecken.com/7527920.html

文 | 半导体产业纵横

2022年,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推出性能拉爆的雷神芯片时,汽车界一片欢呼雀跃。

2025年,雷神芯片的量产时间已经推到了2025年中,不仅落后原计划整整一年的时间,而且只供应750TOPS低算力版本的芯片。

这几年在汽车行业,产品放鸽子的消息开始变得屡见不鲜了。

01 一再推迟

最初,英伟达承诺雷神芯片将在2024年量产。这个时间点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至关重要,因为2024年恰好是新能源汽车从“上半场”向“下半场”过渡的关键节点。根据行业预测,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此时推出搭载“雷神”芯片的新车型,显然能抢占先机。

然而到了2024年,这颗芯片的量产却迟迟没有动静。英伟达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技术问题,但业内人士透露,真正的原因可能与全球芯片供应链紧张和禁令有关。直到2025年1月,英伟达才松口表示,这颗芯片最早要到2025年年中才能量产。这一拖延直接打乱了许多车企的研发节奏,甚至有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产品规划。

英伟达的雷神芯片(Thor)一再推迟发布,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首先,技术上的挑战是一个关键因素。这款芯片旨在将自动驾驶、车载信息娱乐和驾驶员监控等多种功能集成到单一平台上,同时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这种高度集成化的设计在功耗管理、实时性处理和算力分配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此外,芯片可能基于英伟达最新的GPU架构,并依赖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如4nm或3nm),而先进制程的产能紧张或良率问题可能导致流片和生产进度延迟。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英伟达的战略调整也影响了Thor的发布时间。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加剧,部分车企对高阶自动驾驶的投入趋于谨慎,转而更关注成本控制,这可能让英伟达重新评估Thor的市场定位。同时,AI数据中心芯片(如H100/H200)的需求爆发式增长,英伟达可能将更多资源倾斜到这一高利润领域,从而影响了车载芯片的研发节奏。

供应链问题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样不可忽视。半导体行业近年经历了产能短缺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和交付可能受到干扰。此外,车载芯片需要通过严格的车规认证,如果在测试阶段发现稳定性或可靠性问题,可能需要进行设计调整,进一步延长开发周期。

竞争压力和生态布局也是重要考量。高通、Mobileye等竞争对手已经推出了集成化的车载计算方案,英伟达可能希望确保Thor在算力和功能上具备明显优势,因此不断优化设计。同时,自动驾驶不仅依赖硬件,还需要成熟的软件生态支持,如果配套的Drive OS等软件进展较慢,也可能拖累整体产品的上市时间。

02 中国车企自研芯片是否已实现技术突破

蔚来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的研发可以追溯到2021年,当时蔚来就开始布局芯片自研计划,目的是减少对英伟达等供应商的依赖,同时优化软硬件协同效率。2022年,蔚来正式成立智能硬件团队(NX),由前小鹏自动驾驶副总裁白剑带队,专注于自动驾驶芯片和域控制器的研发。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蔚来在2023年12月23日的NIO Day上正式发布了首款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采用5nm制程工艺,支持高阶智能驾驶系统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又一家实现智能驾驶芯片自研的车企。

神玑NX9031在技术上具备显著优势,其5nm制程提供了更高的算力和能效比,优于目前主流的英伟达Orin芯片。该芯片采用异构计算架构,集成AI加速单元(NPU)、GPU和CPU,能够高效处理多模态感知数据,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融合信号。由于是蔚来全栈自研,神玑芯片与NAD系统深度适配,能够进一步提升算法运行效率,降低延迟。蔚来计划在2024年第四季度将该芯片搭载于NT3.0平台的首款车型ET9上,并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在此之前,蔚来可能会继续使用英伟达Orin+Xavier组合作为过渡方案。

目前,神玑NX9031仍处于测试和优化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5nm芯片的量产良率问题,以及如何确保NAD系统在自研芯片上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由于5nm制程依赖台积电的先进工艺,产能和成本控制也是蔚来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如果神玑芯片能够顺利落地,蔚来不仅能够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还可能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占据更有利的竞争位置,甚至未来向其他车企开放供应,类似华为的MDC模式。长期来看,蔚来可能会进一步研发舱驾一体芯片,实现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类似于英伟达的Thor芯片。

神玑NX9031的推出标志着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核心技术上的重要突破。虽然蔚来尚未公布该芯片的详细算力参数,但其自研路径已经展现出蔚来在智能化领域的长期战略布局。随着量产计划的推进,神玑芯片有望成为蔚来在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竞争中的又一重要筹码。

03 从跟随到引领

近年来,国产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蔚来、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纷纷推出自研芯片,试图打破英伟达、高通等国际巨头的垄断。然而,在技术成熟度和市场竞争方面,国产芯片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国际芯片巨头正加速本土化布局,进一步挤压国产芯片的生存空间。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车企自研芯片的装车量可能仅占30%左右,其余市场仍将被外资品牌主导。这一竞争格局的形成,既受制于国产芯片的技术短板,也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绑定有关。

国产智能驾驶芯片的核心劣势在于工具链成熟度和全球生态适配性的不足。工具链是连接芯片硬件与算法软件的桥梁,包括编译器、调试器、仿真环境等一系列开发工具。英伟达的CUDA生态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形成完整的工具链体系,支持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AI框架,并拥有庞大的开发者社区。相比之下,国产芯片的工具链仍处于早期阶段,开发效率较低,兼容性问题频出。例如,部分国产芯片在部署BEV(鸟瞰图)算法时,需针对特定算子进行手动优化,而英伟达Orin芯片则可直接调用优化库,显著降低开发周期。

生态适配性则是另一大瓶颈。国际车企和Tier 1供应商(如博世、大陆)的软件栈通常基于英伟达或高通芯片设计,国产芯片需额外投入资源进行适配。以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为例,其已与宝马、大众等车企达成合作,并支持Android Automotive OS等主流车载系统。而国产芯片的生态合作仍以本土车企为主,全球化拓展面临阻力。2023年数据显示,英伟达Orin芯片在全球高端智能驾驶市场的份额超过60%,而国产芯片的海外装车量不足5%。

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英伟达、高通等企业正通过本土化合作巩固优势。2023年,英伟达与比亚迪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5年量产搭载Drive Thor芯片的车型,算力高达2000 TOPS,并支持舱驾一体功能。高通则与长城汽车联合开发下一代智能座舱平台,基于Snapdragon Ride Flex芯片实现自动驾驶与信息娱乐系统的融合。这些合作不仅挤压了国产芯片的市场空间,还进一步拉大了技术代差。

本土化策略的另一体现是供应链布局。英伟达已在中国设立AI研发中心,并与比亚迪半导体、地平线等企业合作优化芯片本地化应用。高通更是通过收购维宁尔(Veoneer)的自动驾驶业务,直接获取了本土化数据和工程团队。相比之下,国产芯片企业仍受制于先进制程产能。例如,蔚来神玑NX9031依赖台积电5nm工艺,但该制程的产能优先满足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导致国产芯片量产进度延迟。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车企自研芯片的装车量占比约为30%,其余市场仍由外资品牌主导。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分层竞争格局的形成:

  • 高端市场(30%份额):英伟达Drive Thor和高通Snapdragon Ride Flex将主导,主要客户为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头部车企。
  • 中端市场(40%份额):地平线征程6和黑芝麻A2000系列有望突破,主打性价比,客户包括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
  • 低端市场(30%份额):华为MDC、地平线征程3等国产芯片为主,用于L2级辅助驾驶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自研芯片的车企(如特斯拉、蔚来)可能仅覆盖自身10%-20%的车型,其余仍需外采。以蔚来为例,其2025年规划产能为50万辆,若神玑芯片装车比例为20%,则仍需采购40万片英伟达或高通芯片。这一依赖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920.html 0
Tech and Chip Stocks Tumble as Trump's Reciprocal Tariffs Trigger Sell-Off //m.erschrecken.com/7527879.html //m.erschrecken.com/7527879.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7:57:05 +0800 Chelsea_Sun //m.erschrecken.com/7527879.html (Image Source: Shutterstock US)

(Image Source: Shutterstock US)

AsianFin -- Major technology and semiconductor stocks have taken a major hit sinc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nounced steep "reciprocal" tariffs against almost all trading partners.

At Monday's close, U.S.-listed shares of tech titans saw sharp declines. Apple plunged 3.67%, Intel fell 1.41%, and TSMC's ADRs slipped 0.43%. In Asian markets, Taiwan's TSMC nosedived more than 9% to its daily limit, while Foxconn and MediaTek also closed at their lower limit. In Hong Kong, Lenovo tumbled 22.89% and SMIC sank over 16%.

According to market data, the U.S. stock market evaporized over $6 trillion in market capitalization between April 3 and 4. The combined valuation of the "Big Seven" — Apple, Microsoft, Amazon, Tesla, Meta, Nvidia, and Google — plummeted by over $1.8 trillion. Apple alone has shed 19% over three trading sessions, erasing $638 billion in market value. Nvidia lost more than 10% this week, wiping out over $260 billion from its market value.

The market turmoil follows Trump's renewed push for aggressive chip tariffs. Earlier this year, Trump floated levies of up to 100% o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imports. While that move was temporarily delayed following TSMC's $100 billion U.S. investment pledge, the administration has now signaled that tariffs on up to $521 billion worth of chip-related goods — from machinery to automotive semiconductors — could be subject to tariff rates as high as 49%.

While $82 billion in imported chips may be exempt for now, it's the broader ecosystem — machinery, components, and electronics — that is most vulnerable, analysts at Goldman Sachs wrote in a note.

These costs will ultimately be passed to consumers and squeeze margins across the AI and chip sectors, they added.

On April 4, Beijing announced a retaliatory 34% tariff on all U.S. imports — including chips,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edical devices — set to take effect on April 10. A slew of measures followed, including export restrictions on rare earth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filings, and export license suspensions for key U.S. tech firms.

Apple, Nvidia in the Crosshairs

Apple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in the tariff war. Morgan Stanley estimates new U.S. tariffs could cost Apple $8.5 billion annually, raising the iPhone 16 Pro's component costs from $549 to $846. If passed on to consumers, the iPhone 16 Pro Max could retail for as much as $2,300, up from $1,599.

Bloomberg reports Apple shipped five plane-loads of inventory from India to the U.S. in late March to beat the tariff deadline. Still, analysts say future models — especially the iPhone 17 series — could see price hikes.

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Apple will not raise prices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e current product inventory can last for a while. The iPhone 17 series in September may see a price increase. For investors, the impact is significant. The increase in component costs may squeeze the profit margins of companies like Apple.

These companies may choose to absorb part of the costs or pass them on to consumers. This may lead to a slowdown in the growth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may affect the broader economy.

Analysts have warned that tariffs may fuel inflation, leading to price increases of various consumer goods. The 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has warned that the proposed tariffs may drive up inflation and prices, resulting in job losses.

In fact, it was during Trump's first term that Apple began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ts supply chain. This included transferring part of the production of mobile phones and earphones from China to India, moving part of the production of earphones, watches, and computers to Vietnam, and adding computer product production lines in Malaysia and Thailand.

However, now, as the United States plans to generally impose high "reciprocal tariffs" o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it will undoubtedly deal a heavy blow to Apple's supply chain. Therefore, there are reports indicating that Apple plans to shift the production of the iPhone 16 to Brazil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additional tariffs.

The squeeze isn't limited to consumer electronics. Nvidia, which has a 75% gross margin on its $50,000 AI GPUs, may face up to $3,125 in new import taxes per unit. The company could see eroded profitability or may pass on costs, further fueling inflationary concerns.

While tariffs raise import costs, they are also accelerating China's efforts to localize chip production. At the Zhongguancun Forum in March, Loongson debuted its fully domestic 3C6000/D server chip, reportedly featuring a performance as good as Intel's Xeon Gold 6338. The company posted revenue of 506 million yuan in 2024.

Imports data underscores the shifting landscape. China imported $11.8 billion worth of U.S. integrated circuits in 2024, accounting for just 3.04% of its total chip imports. However,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components — which are harder to replace — made up nearly 10%.

China’s sou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was the destination to the largest amount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s imported in 2024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it 62.433 billion yuan in value and accounted for nearly 70% of China’s imports of the kind 

It is reported that domestic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chain enterprises such as Foxconn, Compal Electronics, TCL, BOE Technology Group, and Changhong, which are involved in smart phones, display screens and other products, are all concentrated in Sichuan province.

In addition, American enterprises such as Intel and Texas Instruments have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bases in Sichuan. Therefore, the additional 34% tariff may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Sichuan province. In addition, Guangdong province, Shanghai municipality, and Jiangsu province are also regions in China that import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compon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crease in tariffs will further prompt the above regions to accelerate the substitution process of the domestic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ariffs on the supply chain costs.

Gao Shiwang, Director of the Shanghai Home Appliance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Branch of the 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for Import and Export of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said that currently, enterprises are in a wait-and-see state regarding the respective tariff increase polic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relevant policies may still change in the future.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layout, the global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al chains of chips, including chip design, manufacturing, packaging,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will all be affe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example, enterprises such as Apple, Intel, Texas Instruments, Micron Technology, Analog Devices (ADI), Microchip Technology, and ON Semiconductor all have wafer factories and fac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globally. Once they export finished products to China, they may be affected by the additional tariffs.

Regarding the import of key products, the import and export structure of China's chip products is similar, mainly includin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ducts, such as processors and controllers, memories, analog/power semiconductors. Therefore, if a 34% tariff is imposed on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ome domestic PC manufacturers and server manufacturers may be affected by the increase in costs, but it can also accelerate the substitution of domestic CPU and MCU products.

At the equipment level, the import of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components mainly consists of front-en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reaches 12.7%. Therefore, the 34% tariff may affect some domestic foundries that have not yet completed the purchase of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 well as second-hand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engaged in the business of Americ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TSMC is betting big on the U.S. market, announcing plans to increase its investment in the U.S. from $100 billion to $165 billion. This includes six new facilities — three fabs, two packaging plants, and a research center. TSMC's Arizona plant, now producing 4nm chips for Apple and Nvidia, is a cornerstone of the strategy.

In a surprise twist, Intel and TSMC are reportedly in talks to form a joint venture to operate Intel's U.S. fabs. Under the deal, TSMC would take a 20% stake and transfer key process technologies to Intel staff.

"Millions once assembled iPhones in China — now, automation and American technicians will take over," said U.S. Commerce Secretary Howard Lutnick.

China Draws a Line in the Sand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Lin Jian accused Washington of "economic bullying," saying that the tariffs violate WTO rules and harm global economic stability.

"China stands ready to defend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fairness. We urge the U.S. to abandon unilateralism and return to the path of cooperation," Lin said.

Meanwhile, Beijing is doubling down on countermeasures, launching antitrust investigations into Google, Nvidia, and other U.S. firms while limiting imports of U.S.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global chip war has entered a new phase. With tariff escalation on both sides, global supply chains face severe disruption. While the U.S. aims to repatriate chip manufacturing, China is moving rapidly to build resilience through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self-reliance. For global tech and chip giants, the new normal is one of rising costs, political risk, and an urgent need to rethink global production strategies.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879.html 0
《张朝阳的物理课》北京天文馆专场4月10日开讲,解读爱因斯坦的光线偏折 //m.erschrecken.com/7527502.html //m.erschrecken.com/7527502.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7:11:07 +0800 小钛的朋友圈 //m.erschrecken.com/7527502.html

当爱因斯坦的预言邂逅中国顶级天文科普殿堂,一场硬核物理课即将开启。4月10日12:00,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将走进北京天文馆,开启《张朝阳的物理课》特别线下课,以“广义相对论下的光线偏折”为主题带领大众亲历爱因斯坦颠覆牛顿宇宙观的“百年革命”,为4月20日即将举办的2025春季搜狐视频播主大会预热。

1919年的日食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即光线在大质量物体附近会发生弯曲。这一结果宣告了牛顿引力定理的落幕,将广义相对论从哲学狂想转变为物理现实,并推动了引力透镜等现代天文观测的发展。此次,《张朝阳的物理课》首次来到北京天文馆开展线下课堂,在中国天文事业的科学圣地中,张朝阳将推演“广义相对论下的光线偏折”,带领网友们追溯这一现象从理论提出到实证验证的科学历程。

此前,他在直播课中陆续解析了史瓦西度规、水星近日点近动、星光偏析、恒星内部解、引力波、宇宙学等广义相对论框架中的知识点,用硬核推导风格展现了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神奇世界。

作为现象级知识IP,三年来《张朝阳的物理课》始终坚持以基础的物理、数学知识为根基,探索自然万象背后的逻辑法则。课程内容覆盖力学、热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累计直播240余场,凭借“硬核烧脑”特色风靡全网,出版的三部同名科普著作均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作为“物理网红”,张朝阳希望通过物理课对中文互联网做出贡献,让中文互联网的内容质量得到提高。他身体力行投身知识直播,在全网掀起一场科学学习热潮,带动了众多天文数理、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入驻搜狐视频平台,传播专业学科知识。

此次《张朝阳的物理课》天文馆线下课不仅是一场高质量的物理科普,也是搜狐视频播主大会的重要前哨。作为“科学演讲局”的固定环节,《张朝阳的物理课》已连续三季亮相搜狐视频播主大会。据悉,2025春季搜狐视频播主大会已正式定档于4月20日在京举行,届时将汇聚众多关注流播主,涵盖科学区、健康区、汉服区、KPOP区等多个高热社交区,表彰优质内容创作者,鼓励社交破圈,共同打造社交盛典。

4月10日12:00,锁定搜狐视频“张朝阳”直播间,共赴一场科学与浪漫交汇的宇宙之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7502.html 0
37万家酒店红海厮杀的下半场,卷的是生死 //m.erschrecken.com/7526669.html //m.erschrecken.com/7526669.html#comments Tue, 08 Apr 2025 16:55:11 +0800 酒管财经 //m.erschrecken.com/7526669.html

文 | 酒管财经

如今的酒店业正站在一场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

近日,酒店之家发布的《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酒店总量突破37万家,客房规模超1850万间(15间客房及以上)。

国内酒店供给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酒店行业也从野蛮生长的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的贴身肉搏,品牌陷入高度同质化的漩涡,“内卷”已从竞争现象升级为生存危机。

美国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曾说过,在日益拥挤的市场上,只有傻瓜才会用价格竞争,优秀管理者会找到一种在消费者心中创造持久价值的方式。

从过去的量价齐飞到如今逐渐回归理性,2025年酒店业正在经历一轮大规模洗牌,留在牌桌上的玩家无一不在调整转型,从粗放式发展走向精耕细作。

步入2025年,酒店们该如何在红海中开辟新航道?

红海鏖战:高线拼刺刀,下沉抢地盘

2024年国内酒店业的发展态势已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现象,折射出国内酒店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细分化和消费升级的变革。

《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中指出,中国酒店业在2024年呈现出鲜明的层级化特征,呈现“高线精耕细作,下沉野蛮生长”的格局,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多元性与不平衡性。

城市层级差异明显,新一线城市成为中端酒店发展的主要阵地,70-149间房型占据重要位置,而四线及以下城市仍以基础住宿需求为主导。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各县级城市酒店市场新开业表现区域分化现象明显,其中四线及以下城市(县级市场)新开业15间客房及以上的酒店共1.73万家,占比达37.31%。

▊ 《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

其中,经济型酒店(0—2星)新开业1.25万家,占比约72%,远超其他档位。

正是看到了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论是万豪、洲际、希尔顿等国际酒店集团,还是华住、锦江等本土酒店品牌,都开始围绕着下沉市场展开新一轮的扩张与角逐。

数据显示,2024年华住集团在“三线及以下区县”市场中新开了1205家酒店,在142个三线及以下区县市场开出了首店。

不过,下沉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当前市场资源错配、区域分化的特征。

据《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数据显示,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以超6万家酒店领跑,占全国总量的20%;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存量不足全国的1%,区域集中度显著。

再看一组“城市竞争”数据:

《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显示,广州、重庆、西安、成都、北京、上海等等这些酒店新开业数量Top10的城市,无一不是“红海”中的“红海”。

动辄近万家酒店同城竞技,高线城市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国内酒店市场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酒店之家驿镜酒店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与2023年相比,2024年国内酒店的平均房价和入住率呈现出双降趋势,其中2024年国内酒店的整体RevPAR同比2023年减少9.67%。

不难发现,供给过剩、需求分层这一结构性矛盾也导致一部分酒店逐步陷入“高投入、低利润”的恶性循环:

看起来酒店似乎赚钱更难了,但酒店市场总体规模扩张的脚步却并未停歇。

存量竞争:品牌力成翻牌关键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酒店业越来越聚焦于存量市场的争夺,而酒店翻牌现象也已经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酒店市场竞争加剧的一个缩影。

翻牌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酒店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投资人希望通过更换品牌提升经营效率,或借机降低管理费。

据行业数据显示,存量酒店资产重组、物业翻牌成为当下市场新常态。

浩华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酒店市场品牌变更的酒店数量继续增长,全年共有1572家中档及以上定位的酒店经历了品牌变更,涉及客房约15.8万间,较2023年(11.1万间)增长显著。

此外,向存量要发展,也早已成为行业共识。

近年来,多家酒店集团在财报中提到,存量改造与酒店品牌焕新成为其重要发展战略。

例如,华住曾在财报中提出中高端酒店将以存量改造升级为主,锦江酒店(中国区)也通过健身计划、老友计划和存量翻新政策,来保证产品的持续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供需关系逆转下,业主方从“选品牌开业”转向“翻牌求生”,酒店集团竞争焦点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一场围绕存量市场的翻牌战悄然来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酒店行业存量市场竞争加剧,未来行业竞争的重点表现形式会是酒店翻牌,业主会向竞争力更强、业绩更好的品牌靠拢。

▊ 《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

《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中指出,2024年亚朵、全季和希尔顿欢朋等品牌在翻新和翻牌方面逐步加强,随着翻牌率和翻新投资的提升,加盟商通过加入这些成熟品牌、能够借助品牌效应,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城市市场,拥有更强竞争力。

当前酒店翻牌越来越快,不仅体现出酒店投资人寻求投资回报的迫切心理,也透露出各大酒店品牌向存量要增量的野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酒店投资属于重资产投资,通过翻牌在运营效率、业绩表现、市场口碑等方面是否能有可持续的积极提升、程度如何,仍然有待时间去检验。

存量破局:以体验经济重构价值锚点

前面已经提到,当下中国酒店业粗放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野蛮生长的红利也已消失殆尽。

部分酒店因为缺乏精细化运营能力,只能靠卷低价、抢流量等手段或许能爆火一阵,但却往往难以维持可持续增长,也迫使很多酒店被动打起价格战,行业落入无效竞争。

未来的酒店业,将是一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数智化的“生存游戏”。

而产品和服务是酒店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断提升产品力和服务质量,品牌才能实现复购,摆脱行业同质化的困境,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2024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7.6%,首次跌破28%大关。

根据社科院测算,食品支出每减少1%,文旅、教育、健康等体验消费的预算空间就增加2.3%。

以日本为例,1985年恩格尔系数降至24%时,温泉酒店和精品民宿行业迎来十年黄金增长期。

对国内酒店而言,这意味着:

消费降级表象下,存在着体验经济的升级红利,酒店业正经历着从“标准住宿”转向“场景体验”的关键转型。

《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中指出,2024年中国酒店行业正经历从"价格驱动"向"服务价值"的转型拐点:

经济型酒店“服务周到”好评占比升至25.11%,而“性价比高”降至13.73%,标志着基础市场从价格敏感转向服务认同。高端市场则呈现更高要求,“服务周到”好评率跃升4个百分点至29.35%。此外,高档酒店“态度差”占比仍达0.67%,显示情感体验已成为新的竞争短板。

▊ 《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

 在体验经济的主导下,酒店行业正经历一场从单纯的住宿空间到沉浸体验的深层变革。

过去,酒店的核心价值是标准化住宿功能的实现。

如今,随着技术迭代与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住宿场所,而是渴望通过多元体验得到更多情感释放与文化探索。

旅游酒店行业高级经济师赵焕焱曾总结道,体验经济是酒店溢价的理论基础。

37万家酒店的残酷竞争场上,不只是大鱼吃小鱼,还是快鱼吃慢鱼的“适者生存”。

住宿需求不会消亡,但平庸者必将退场。

跑马圈地“赚快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内酒店市场这轮艰难调整将成为一个去伪求真、挤水炼金的过程,使得行业逐渐向价值创造的商业本质回归。

可以预见的是,那些具有精细化运营能力、供应链优势、数智化运营能力的酒店,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当行业从“拼规模”向“拼效率”,每个局中人都需要向极致和效率靠齐,差异化、精细化运营和品牌化发展将成为2025年酒店业破局的关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26669.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