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夏能源网
新能源发展困境正越来越受到高层关注。
先有分布式光伏政策调整,后有风光大基地中的“沙戈荒”基地建设屡受点名。
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
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再次重点关注“沙戈荒”,下发《关于开展2025年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特别点名要高度重视和强化“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消纳。
针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消纳,《通知》还提出相关措施,包括“重点监管‘十四五’期间核准批复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工程开工、建设、投产、运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配套送出工程建设等情况”,重点监管“‘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和新能源就地消纳、新能源利用率监测统计等情况”。
所谓“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是指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的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一般风光大基地,项目单体规模在100万千瓦以上。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单体规模都要超过1000万千瓦。
按照规划,2030年前,包括“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在内的西北风光大基地项目,总装机量将超过6亿千瓦。
如此大的规模,一旦遭遇严重的消纳危机,都是大问题。国家能源局的点名监管,直指“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消纳难题,对于推动问题解决将有直接作用。
大基地风光利用率偏低
早在2024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问题直指风光大基地项目的利用率。
报告指出,西北5省部分地区个别已投产大基地项目,2021年至2023年底已累计弃电50.13亿千瓦时。50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碎片化”。401个子项目中,有385个单体规模小于要求的100万千瓦,增加了配套电网建设与并网难度。
按照规划,第一批风、光大基地要求2022年底并网,第二批风、光大基地要求2023年底并网。但报告指出,很多项目实际并网进度严重不及预期,主要原因之一系配套外送通道建设缓慢。审计署报告明确,将持续跟踪督促,2024年底前,相关项目要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此后有消息传出,中央已经在考虑叫停外送通道建设不及时的配套风、光大基地项目。
各省的数据,也印证了西北风光大基地消纳难的问题。
从2023年起,在光伏装机逾2000万千瓦、风电装机近1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5%的青海省,中午高峰时段电网已经要求新能源场站停止发电三到四个小时。另一可以窥见青海新能源弃电率的数据是,2023年当地光伏利用小时数仅为1400小时,而青海的年日照时长是远在2000小时以上的。
也许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新疆。截至2024年底,新疆风光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亿千瓦,全部电源总装机占比已经超过66%。
但是,尴尬的是,新疆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仅为1161.6亿千瓦时,在全部新疆全社会发电量5313.18亿千瓦时中占比仅为21%。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新疆新能源利用率还是过低了。
正是在上述风光大基地新能源利用率的紧迫局势下,中央才三令五申强调并加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消纳。
电网建设成为“卡点”
正如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审计署所强调的,造成“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不正常弃风弃光的一大原因,是外送通道建设不够及时有效。
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年初,我国已建成42条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其中,国网投资建设了38条,南网投资建设了4条。
尽管为了适配风光大基地,电网企业已全力以赴加速上马特高压。但是,由于大基地项目一年左右建成,特高压从规划设计到建成则需要三年左右,特高压在建设时序上还是滞后于大基地项目。此外,由于大基地项目总装机在6亿千瓦以上,与之相对应,目前规划的特高压的数量还是存在缺口的。
此外,西北地区电网密度也不够,光靠上马特高压“独木难支”。西北电网以750千伏交流为主网架,新疆、青海、宁夏的电力都需要经过甘肃的狭长地带汇集后外送。与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500千伏环网网架相比,西北网架结构相对薄弱,因而难以发挥输送新能源的预期最大能力。而相比东中部的电力用户密集,西北地广人稀,电网投资于“毛细血管”的意愿不强。
特高压和电网建设滞后的背后,还隐藏着电网投资不足的问题。
2018年,电网投资与电源投资的占比分别是66%、34%。其后数年间,这一比例关系发生了惊人逆转。
2020年,中国全部电力工程投资是1万亿元,电源和电网投资分别占比52%和48%。而到了2023年,中国电力工程投资增长了50%到了1.5万亿。但是,电源和电网投资占比已经变成了65%和35%。
上述数据表明,电源、电网投资已经极不均衡,电网投资远落后于电源投资。源网投资比例的严重失调,2024年依然严重: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电力工程投资超过1.7万亿元,其中电源投资11687亿元,占比66%;电网投资6083亿元,占比34%。
不过,可喜的是,事情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向。2025年,电网投资正在加速。两网电网年度投资将超8250亿元,比照2024年陡增了2200亿元,直追近几年来一直高位运行的电源投资。这向外界传递了强信号:是到了清偿电网投资欠账,进而改变新能源卡脖子现状的时候了。
送受端协调是更大难题
除电网建设之外,风光大基地项目利用率低,更重要的原因是送受两端难以协调。
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利用率正在经历罕见下降,集中式新能源已经出现“跨区送电‘低谷不要、高峰不送’的现象”。
所谓“低谷不要、高峰不送”,就是西北地区风光大基地新能源大发之际,恰值中东部分布式新能源也大发,而且,这一时段又是中东部受端用电低谷,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绿电。而受端用电晚高峰的时候,西北地区风光大基地又送不出来足够的电力。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大基地项目前两年就已经开工建设了,可直到现在,有些项目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受端电力需求方,送受双方还在激烈地博弈之中。
以内蒙古区域内“沙戈荒”四大基地为例,四个项目分别规划配套四条特高压,一条特高压投资至少200亿元。但它们最终能否都落地,尚是未知数。
其中,蒙西至京津冀这条特高压通道,项目已经纳入“十四五”规划。目前这条通道计划落地河北省沧州市,但现在河北自己的分布式光伏也特别多,河北南网电力也是过剩的,加之蒙西与河北的新能源出力曲线相近,外送难度陡增。
风光大基地的绿电外送,要想最终落地,恐怕还要围绕着中间落地哪些省份,电价、电量如何确定等问题,展开异常艰苦的谈判。
此外,送端的风光绿电,还要面临着中东部受端省份的分布式光伏的激烈竞争。
例如,青海的青电外送是通过青豫直流(±800千伏青海至河南),该线路设计年外送电能力400亿度。可是,青豫直流从2020年底建成投运,全年实际送电量也不及设计能力的四分之一。
原因在于,青海风光大发的午间,河南本地的分布式光伏也处在消纳困难时段。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以分布式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装机量也突破了7500万千瓦。中午时段,部分河南分布式光伏也已经接到电网通知,要停机限四五个小时,有的甚至是五六个小时,哪里还能消化得了那么多的外来电呢?
如此看来,要想有效提升“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利用率,加强外送通道建设之外,还需要更高级别的部门和领导出面,来协调多方利益,多策并举,共同解决难题。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