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 TMTPost //m.erschrecken.com 钛媒体致力于成为全球财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新媒体、全球技术专家网络、科技IP与创意产品服务、科技股数据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和“钛媒体国际”业务布局,现已成为国际领先、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财经信息服务商和新媒体标杆之一。 Sun, 20 Apr 2025 19:50:20 +0800 zh-CN hourly 1 //m.erschrecken.com 重新检视超级投票权的重要性 //m.erschrecken.com/7541244.html //m.erschrecken.com/7541244.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9:19:24 +0800 最话FunTalk //m.erschrecken.com/7541244.html

文 | 最话FunTalk,作者 | 刘宇翔,编辑 | 王芳洁

4月17日,贝壳发布自愿性公告。根据公告,贝壳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拟捐赠9,000,000股A类贝壳普通股,在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50%税后资金将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在喧嚣的舆论场上,不少人都知道,在这则公告的背后,是有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议题,一个被大家习以为常到近乎遗忘的概念,重新获得了讨论空间,那就是——超级投票权

2022年贝壳港股上市前,作为联合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CEO的彭永东,仅持有贝壳极少股权。为了保证公司在运营中的决策效率,贝壳决定采取效法其他互联网公司,采取AB股设计,每一股B类股票对应10股A类股票的投票权,通过这种设计来保证B类股票持有人拥有超级投票权。

但港股对于超级投票权持有人是有要求的,后者在公司的实际权益比例不得低于10%,于是,彼时,贝壳授予了彭永东7182万股股票,以30港元/股估值对应21.55亿港元,但需分5年解禁且需董事会批准。

这一决定在客观上形成了所谓的“天价薪酬”。由于被授予的是限制性股票,这笔股权采用直线摊销法计入财报,导致2022-2024年间“股权薪酬”科目累计高达15.88亿元,几乎全部为未解禁的股票。

站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这些数字当然看起来扎眼,很多人谈论,其中不乏夹杂情绪,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也并非难以理解。

此时,无论是已经47岁,却不用为职场危机困扰的彭永东,还是在房地产下行阶段,仍能为股东创造40亿元净利润的贝壳,都不该,也不能撸起袖子,跟人去硬刚。

所以,这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为社会,为行业多做一点,勿因善小而不为,这是他们的应有之义。当然,彭永东的这次善举规模也不小了,按照当前贝壳的股价,其捐献的所有股票总值,高达4.4亿元人民币。

但换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保证这艘活跃经纪人规模达44.5万人的巨轮,能一直在船长的掌舵下,能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同样是他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应有之义,想来应该也是他对已故创始人左晖的承诺。

01

在讨论贝壳的事情之前,让我们先回望一下互联网公司的命运。因为只有搞清楚了这些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融资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公司,他们是怎么诞生的,怎么成长的,历史又给它们出了哪些难题,而它们又是如何用智慧去平衡这些问题的,才能理解超级投票权的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经验往往是因为教训沉淀的。在所有公司决策者的心中,应该都有一块阴影属于乔布斯,这位曾经被赶出自己创办公司的企业家。

作为一代创业者的偶像,乔布斯是一位非常客气,也没太多物质欲望的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他坚持与他人分享胜利果实,这也导致了在不断融资的过程中,乔布斯本人在苹果的持股比例极低,对于创业者来说,这当然是很高贵的品质,但却在苹果上市后,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1980年,苹果IPO后,乔布斯仅持有15%公司股权,按照同股同权的结构设计,这相当于他在公司根本没什么话语权,五年后,乔布斯就被赶出了苹果。事后证明,不断的挫折告诉苹果的其他股东,他们根本离不开乔布斯,同时也告诉了其他创业者一个道理——

股权分散没毛病,但决策权分散的公司,就是一盘散沙。

在比中国更早进入互联网创业阶段的美国市场,这样的教训并不鲜见,这也就导致了后来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很多都采取了同股不同权的架构设计。

非常典型的就是京东。众所周知,刘强东是在中关村的柜台上开始创业的,而京东则是一家需要沉淀大量底层资产,以零售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公司,在漫长的创业过程中,刘强东和京东都必须让渡公司股权,以获得发展资金。

及至2014年在美股上市时,刘强东仅拥有京东18.8%股权,而其他股东无论是老虎基金、腾讯还是高瓴,每家的持股比例都超过了10%,要是按照同股同权的设计,这就相当于随便两家联合一下,就能对公司治理形成巨大掣肘。京东肯定不能这么干,所以,通过AB股的设计,刘强东最终拥有了83.7%的投票权。

这种决策集中,对于一家公司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胜利是最好的团建”,所以一般来说,一家公司高速发展时,股东之间都没啥矛盾,大家以逸待劳,等着分钱就行了。

但是天下哪有一家公司永远顺风顺水?仅仅回归一下京东的过去十年就能看到,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激流险滩,如果当时没有设计超级投票权,这家公司的命运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不太可能在今天,看到刘强东在北京亦庄的办公室里,一边点着外卖,一边指挥着京东外卖大军,向陌生的蓝海挺进。

正是看到了美国资本市场规则在当代创业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合理性,为了吸引互联网企业在港上市,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的新《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允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上市。小米成为了港交所首家采用AB股结构的上市公司。

此后,在港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大多采用了这一架构,包括美团、快手、商汤科技等等。

02

当然,贝壳的情况和这些公司多少还有些区别,本质上这是一家二次创业的公司。

2018年,在链家的基础上,贝壳创立。作为贝壳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左晖拥有公司绝对的控制权,只是彼时,左晖已经身体欠佳。2010年即加入链家,一手推动传统公司链家完成线上化转型的彭永东,成为了带队贝壳的人。彭永东作为贝壳的联合创始人,担任CEO,实际负责贝壳的工作,这也是彭永东早期在公司拥有极少数股票及投票权的历史背景。

然而,2020年底,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出台后,贝壳等一众中概股公司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回归香港上市成为包括贝壳在内的中概股公司的选择。千头万绪之际,2021年5 月,左晖突然离世,又让贝壳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面临重大挑战。

这种风险在2022年4月达到顶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同年5月12日将包括贝壳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列入第五批 “预摘牌”名单,贝壳面临“退市”的威胁。

回港上市是很好的应对之法。当年5月11日,贝壳团队抢在5月12日之前一天,成功完成香港IPO,保护了所有贝壳投资人和股东。当然,随着中国财政部和证监会和美国SEC和PCAOB就审计底稿事宜达成和解,所有中概股当时的危机也随之化解。

出于合规的目的,彭永东被授予股权激励。

实际上,创始人故去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真空危机,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却不仅在贝壳一家发生。

2021年,商汤科技IPO时,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决策集中,公司曾授予核心管理团队价值接近12亿港元的股权激励,当时也闹出过“天价薪酬”的争议,当然,不久也就平息了。回头来看,如果没有当时所谓的“天价薪酬”,商汤科技今天将面临巨大的管理风险。

2023年末,商汤创始人汤晓鸥病故,此前,根据商汤的AB股架构(A类有超级投票权),汤晓鸥在公司的总投票权达到68.22%,但根据港交所规则,创始人去世后,A类股自动转换为B类股,导致汤晓鸥家族投票权骤降至19.65%。

但商汤董事长徐立、执行董事王晓刚和徐冰,依然有正常的超级投票权,三名执行董事A类股投票权为15.75%;而汤晓鸥家族的A类股转为B类股后,与三名执行董事共持有的B类股投票权为20.60%。以上两部分股份合计投票权为36.35%,这一股份结构保证了公司在经历巨大波折时的管理权平稳。

类似的事情也在苹果发生过,是的,苹果是真的吃一堑长一智了。

2011 年,乔布斯离世,库克接过首席执行官一职,并获得了一笔 500 万股为期10年的股权激励,这批限制性股票在其任职5年和10年后分别解锁50%,最终价值近 10 亿美元,为了留住他,2021 年公司又授予其第二笔股权激励,约33万股限制性股票,如果业绩达标,还将额外获得66万股股票。

这种股权制度的安排,是科技公司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经过几十年发展,逐渐形成的规则,是为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公司高管乃至整个公司所有员工的利益,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

对公司决策者进行股权激励,其实是一种战略性治理工具,通过利益绑定、长期导向和风险共担机制,决策者转化为“企业家合伙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战略共生”的三维绑定。

当其持有足够的股票期权时,其收益就直接与股价表现挂钩,促使决策更关注企业长期竞争力,而非粉饰短期财务指标,并且也大大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如果其有“道德风险”行为,如过度冒险或过于保守,会因需承担股权价值波动风险而得到抑制。

身家与公司长远发展捆绑在一起后,他们拿到的既是“金钥匙”,也是“金捆绳”,船长的手会一直把在舵上。

有研究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科技公司市销率平均高出同行1.2倍,因为,市场认为其治理结构更健康,这不但让投资人获得回报,公司效益提升,也让公司员工从中受益。

毕竟,股权激励不但是为了“有恒产者有恒心”激发领导者创新发展,其实也是构筑抵御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护波堤”,更是抵御资本市场“野蛮人”的“护城河”。

当他们持有高比例投票权时,即使遭遇外部资本恶意举牌收购,也能通过集中决策权否决敌意并购提案。传统股权分散的企业易被资本狙击,根源在于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割裂,当他们通过股权激励持有大额股份时,其个人财富与公司市值深度绑定,就成为“内部守护者”,形成“一荣俱荣”的防御机制,外部资本需付出更高溢价,才能突破控制权防线。

这点,在当年万科宝能之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经验教训不可不深刻了吧。

03

这段时间,美国关税事件爆发,一度导致美股价格暴跌,股民怨声载道。特朗普讲过一句话,他说只要股票不卖,就不会亏钱。这话虽被引为笑谈,但它的确指明了一个真相——

股票是账面财富,和真实发到手里的薪酬还是有很大区别,对于公司股东来说,不出售的股票,约等于一个数字。

但彭永东能大幅抛售贝壳的股票,落地为安吗?

答案恐怕是不能。根据贝壳2024年年报,彭永东持有贝壳A类普通股约8148.4万股,B类普通股超1亿股,占已发行总股本的5%,但考虑到B类普通股“每1股享有10票”投票权,占贝壳总投票权的22.1%,另一联合创始人单一刚持有10%投票权,合计刚刚超过了30%。

在公司治理当中,这个比例通常是决策者有效控制的底线。

事实上,两次上市以来,彭永东也确实从来没有减持过公司股票,除了此次捐赠。

在整个彭永东的股票池子里,此次捐赠的占比约为4.94%。这个幅度应该很大的诚意了。作为决策者,他得保证公司的治理结构不乱。

也有人说,彭永东还不如忍一忍,这事也就过去了。但回头来看,难本来就是这家公司的底色,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情,他们迟早都会做。今天的外界讨论,客观上成了把一部分这样的事放到“to do list”的一个契机。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

自2004年,链家“签三方约、不吃差价”,2011年开始推真房源行动,交易不成退佣金、免电话营销、不吃差价等,哪件事不难?哪件事没有被人骂过?

尤其是2018年贝壳成立,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把中介行业再做一遍,整个行业里,骂贝壳都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我还记得当时,左晖说过一句话:“原来是一个好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坏蛋了。要么是你当初错了,要么是你现在错了。”

七年过去了,今天的房地产中介行业,良币驱逐了劣币,真房源成了大多数,中介机构也都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壁垒,开始合作共赢了,行业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纪人身上那些不好的标签也都润物细无声地被拿掉了,他们成了有尊严的服务者。

这些服务者很多都来自下沉区域,他们没有很厚的家底,几代人的托举,要靠自己打拼。有尊严的工作,让他们能够长期坚守在居住服务领域,做自己的CEO。就像企业家需要投票权一样,他们也需要能在关键时刻能做命运的主,比方说生病了能有钱治。

2008 年,当时的链家成立格林互助计划,作为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在会员及家人遭受疾病或意外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会员共渡难关。2020年11月11日全面升级为格林互助计划,面向贝壳平台更多类型的服务者个人开放,不仅包含经纪人,还有家装产业工人,等等。通过“格林互助计划”,也一定程度上加持了经纪人留存率提升。

此次,彭永东的捐赠应该说是格林互助的一种延续,但范围被打开了,其50%税后资金的捐助目标为整个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

另外 50%则将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现在,每个小时,全国有约1000个家庭与贝壳平台上的服务从业者打交道,每年,有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毕业,当这些年轻人租得顺心,住得安心,他们就会相信美好还在前方,他们才会在将来,买人生第一套房,组建家庭,繁衍生息。从中,不止贝壳获益,整个社会也从中受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提出,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互惠利他主义是适应社会协作的重要机制,慈善行为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收益,但通过声誉积累,间接促进了长期合作。

这,何尝又不是难而正确的事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244.html 0
U.S. Shoppers Flock to Chinese E-Commerce Apps as Tariffs Drive Demand for Bargains //m.erschrecken.com/7541576.html //m.erschrecken.com/7541576.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9:12:53 +0800 Chelsea_Sun //m.erschrecken.com/7541576.html CFP

CFP

AsianFin -- Amid mounting concerns that U.S. retailers could raise prices due to new tariffs on Chinese imports, American consumers are flocking to Chinese e-commerce apps in search of more affordable alternatives.

Apps like DHgate and Taobao have surged in popularity, with both now ranking among the top five free apps on the U.S. iOS App Store.

The rise of these apps comes as a wave of TikTok videos from Chinese manufacturers has gone viral, which reveals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global luxury goods market.

The videos claim that many products from top European luxury brands—such as handbags, shoes, and accessories—are actually produced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se videos, the items are then shipped to their brand's home countries, like Italy or France, where they are repackaged and labeled as high-end goods before being sold at significant markups.

As these videos gained traction, TikTok influencers and other creators began pointing to e-commerce apps like DHgate and Taobao as ways for consumers to bypass the luxury brand markup and purchase directly from Chinese manufacturers.

Already wary of rising prices on popular apps like Shein and Temu, U.S. consumers quickly began downloading these alternatives.

Taobao saw an explosive increase in downloads, with around 185,000 installs in April—representing a 514% rise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month, according to data from app intelligence provider Appfigures.

The app's installs surg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weekend, increasing 5.7 times between Friday and Saturday.

By Saturday, Taobao had cracked the Top 500 overall rankings on the U.S. iOS App Store, and by Sunday, it climbed to No. 188. By Thursday, the app reached No. 5, a significant jump in just a few days. The app's growth was mirrored in the shopping category, where Taobao leaped from No. 49 to No. 2, surpassing Walmart, Amazon, Shein, and Temu.

Notably, Taobao's appearance in the U.S. App Store's top overall rankings is unprecedented—Appfigures data shows that the app has never ranked this high in the U.S. since tracking began in 2017.

The rise of Taobao, along with the surge in DHgate's popularity, highlights the growing trend of U.S. shoppers seeking out Chinese e-commerce platforms as a way to combat higher prices resulting from tariffs. While switching to these shopping apps may not fully shield U.S. consumers from tariffs, many shoppers believe they can still secure a better deal by buying directly from the manufacturers, bypassing the hefty retail markup.

For some consumers, these apps offer a way to find luxury-style goods or "dupes" at a fraction of the cost, though experts caution that quality can vary widely on these platforms. Shoppers are advised to carefully check seller reviews and photos before making a purchase.

DHgate, the Beijing-based e-commerce platform, has seen similar success, ranking as the second-most downloaded free app in the U.S. App Store on Wednesday, just behind ChatGPT, accord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app's rise can be attributed to viral TikTok videos from Chinese manufacturers explaining how they supply global luxury brands, fueling U.S. consumers' curiosity.

The app was downloaded 35,400 times across iOS and Android on April 12, a 56% increase from its 30-day average. Of those downloads, 17,300 were from the U.S., marking a 98% rise from the previous month. On April 13, the app's iOS downloads soared to 117,500, up 732%, with U.S. installs reaching 65,100—a massive 940% increase.

DHgate, also known as "Dunhuang" in Chinese and nicknamed the "Little Yellow App," 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or its direct-to-consumer model, offering competitive prices on products previously only available through high-end retail outlets.

This trend is reflective of a broader shift in U.S. consumer behavior, where rising tariffs are driving more Americans to seek out affordable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retail channels.

The surge in app downloads shows that Chinese e-commerce platforms like DHgate and Taobao are capitalizing on this demand for cheaper products, positioning themselves as viable alternatives in a rapidly evolving retail landscape.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576.html 0
卷完智能化与性价比,智己真正的硬仗是走量 //m.erschrecken.com/7541530.html //m.erschrecken.com/7541530.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8:22:53 +0800 李玉鹏 //m.erschrecken.com/7541530.html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

对于智己汽车来说,高端定位从来不是问题,但卖不好车绝对是大问题。

这家顶着上汽集团“一号工程”和“技术担当”光环的新势力品牌,似乎一直缺少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销量“爆款”。4月18日晚,在上海世博创意秀场,智己L6正式亮相,配置一口气堆满,价格一举下探至21.99万元起,看起来像是智己终于向市场低头的一次“诚意之作”。

这次,智己的确很有诚意,干脆把能给的全给了:智能防晒天幕、贝果舒压座椅、满血版Momenta智驾、高通骁龙8295芯片、灵蜥数字底盘2.0……你想要的、甚至没想过要的配置都已经提前为你准备好了。用智己汽车CMO李微萌的话说:“预售价已经突破了我的心理预期,非常给力。” 

但问题来了,配置拉满的智己L6能否真正打开销量缺口?作为上汽集团寄予厚望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智己目前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甚至不得不将未来规模扩张的希望押注于尚未推出的增程车型。在竞争对手已经大面积铺开的新能源战场,这种困境显得尤为急迫和尖锐。

智己L6,或许正是品牌的一次关键赌注。

配置的“天花板”,真的能换来销量吗?

智己L6此次最大的卖点,就是以极高的配置,全面瞄准年轻都市精致人群的细分需求。这一轮新品投入的力度,几乎刷新了同级市场的配置上限。

智己汽车CTO项娇在发布会上就明确表示:“智己品牌就是要以‘技术破局者’姿态出现,硬件和智能化都必须一步到位。” 

于是,全新智己L6上的配置,几乎令人目眩神迷:防晒能力超越传统顶棚的“瞬感智控防晒天幕”、座椅软硬三档可调且带波浪式按摩的“贝果舒压系统”、0.1秒极速调光的纳米矩阵天幕技术等等 。

全新智己L6发布会现场

全新智己L6发布会现场

为了抢占智能驾驶市场,智己与Momenta深度绑定,推出“满血版”IM AD 3.0智驾系统,不仅实现“全国无图城市NOA”,更配备了同级罕见的全系标配超远距激光雷达和Orin X芯片 。

另外灵蜥数字底盘2.0的出现,更是在技术层面为智己汽车带来了百万级驾控质感,甚至能做到220km/h高速爆胎车身仍然平稳,这种“顶格输出”,看起来诚意十足。

刘涛也坦率地表示:“上汽集团All in全产业链资源、All in技术和All in生态打造智己;集团所有的前瞻技术,均会在智己车型率先量产落地,确保智己在高端智能电动新赛道的技术领先优势。”

定价打出“真香牌”,或将缓解规模化焦虑

这一次,智己汽车不仅在技术上毫无保留,在定价上也直接杀入20万级市场核心区间。显然,智己已经意识到,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新能源市场,高端定位必须向性价比妥协。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发布会上坦言:“品牌使命并未改变,但我们需要的是快速突破20万以上高端市场。高端不等于高价,我们要用技术和产品性价比,让用户感受到‘上汽=高价值’的品牌认知。” 

智己的这种转型逻辑简单直接:与其继续苦守高端市场不放量,不如降低姿态,打出一款真正能跑量的爆款车型,迅速形成规模效应。由此看来,L6的定价战略,无疑是智己汽车在市场倒逼下做出的理性决策。

全新智己L6发布会现场

全新智己L6发布会现场

尽管智己L6的产品和价格看起来颇具吸引力,但智己品牌要真正翻身,最大的压力依然来自规模化难题。

回顾过去几年,智己汽车在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口碑方面,确实已有相当积累,但从销量数据看,品牌始终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落地。面对理想、小鹏、比亚迪等市场强敌,规模不够,意味着成本居高不下、市场话语权薄弱。

刘涛在与钛媒体App的交流时毫不避讳这一问题:“智己是集团新能源战略体系的核心抓手,但我们的挑战依然很大。目前的新能源市场对规模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迅速建立规模优势才能站稳脚跟。” 

眼下,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进入深水区,靠技术和品牌标签单打独斗已经不够,只有快速做大销量、扩大市场影响力,才能真正降低成本、形成利润空间。这一逻辑,智己汽车无疑已看得非常清楚。

增程路线:智己的“翻盘”机会?

在规模化困境愈加明显的当下,智己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更具增长弹性的技术路线——增程式混动。这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品牌战略的一次关键转向。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交流中透露,增程产品已经列入今年的重点攻坚任务:“增程肯定是接下来要发力的产品序列,过去两年半的时间我们推出了四辆电车。去年新能源市场整体增长大约40%,但增程品类却增长了100%,这个市场是毫无疑问地非常重要的,且增长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 

据悉,智己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两款全新增程车型,并将其命名为“超级增程”序列。刘涛解释,所谓“超级”,并不是营销包装,而是智己对现有增程痛点的正面回应。

全系智己L6

全系智己L6

“我们在开启这个产品研究的时候,确实是从用户的数据出发,通过大数据找寻主要痛点,包括纯电续航里程短、充电频繁、充电效率低等等。我们也经常能听到一个口号叫‘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确实有一些不佳使用体验。我们下决心用纯电技术做突破,这就是用‘超级’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智己并非孤军奋战。作为上汽集团旗下的“技术先锋”,智己将直接继承集团在传统内燃机与三电系统上的双重积累资源。“我们将基于上汽在传统内燃机上的积累,配合先进的三电技术一起构建超级增程系统。”刘涛说。

事实上,增程路线已经被理想、问界等品牌验证过,销量表现十分可观。对于智己而言,如果增程车型能够如期推出且市场反馈积极,规模化难题可能很快迎刃而解。但反过来看,倘若增程路线迟迟无法兑现,那么智己品牌的规模焦虑恐怕还会继续持续。

向下定价,向上突围

总的来说,作为一款在产品定义、智能配置和用户体验上都几乎“堆满干货”的新车,智己L6无疑展现了智己汽车的技术肌肉和向市场低头后的战略调整。

但归根结底,这是一场关于“规模”的战争,而不是“炫技”的竞赛。产品做得再极致,若没有足够的用户基盘支撑,一切技术和投入都可能停留在自我感动阶段。

智己的未来并非没有风险。高端标签能否经受住市场考验?增程车型的推出能否如期而至?这些仍然是未知数。但至少可以确定一点:智己L6为品牌赢得了喘息和重新布局的窗口期。

接下来,就看增程能否把这条路,走得更远。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玉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530.html 0
全球首个“人机半马”比赛刷屏,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钛媒体AGI //m.erschrecken.com/7540911.html //m.erschrecken.com/7540911.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8:14:10 +0800 林志佳 //m.erschrecken.com/7540911.html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天工Ultra”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天工Ultra”

4月19日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持续刷屏,相关微博热搜超23个,话题阅读量超23亿。

据主办方19日晚公布的最新数据,在21.0975公里长的赛道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最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总用时2小时40分42秒;第二名(亚军)来自小顽童队的松延动力N2机器人,最终用时3时37分50秒;第三名(季军)来自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DroidUp)的“行者二号”机器人,最终用时4时25分56秒。

该赛事是全球首场“人机共跑”活动,吸引了20支机器人赛队和12000名人类选手同台竞技。但是从结果看,目前的机器人技术显然与人类相去甚远,最快的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仅在1小时2分完成比赛。

但“人机马拉松”热潮正持续发酵。据中国马拉松官网显示,4月20日,全国共举行43场马拉松比赛,是中国迄今举行马拉松比赛数量最多的一天,分布在浙江、湖南、山东、北京、广西等18个省市区的40个城市,赛事规模将超过41万人次。其中,傅利叶、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构的人形机器人亮相了上海浦东半程马拉松赛场。
摔倒之后机器人的头和本体分离了

摔倒之后机器人的大脑和本体分离动图

事实上,这类比赛备受瞩目的原因在于,通过“人机半马”,全方位检验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真实地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并且让机器人的关节精度、能耗效率、散热能力、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电池管理等问题全面暴露,凸显了此类机器人的进步和局限性,同时也展示了机器人距离人类的行走跑步还有多远。

当然,比赛期间机器人及其开发者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机器人在路上摔倒、冻结或丢失,对开发者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尴尬。因此,每一台上场的人形机器人的背后,还要靠几十人共同推动它前进。

显然,大家担心机器人抢饭碗还为时尚早,反而还创造了一些新岗位。

英特尔中国边缘计算事业部EIS高级总监李岩4月18日对钛媒体AGI表示,“具身智能”作为新兴市场,有望为国内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从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来看,当前70%的新增机器人的落地是在亚洲,50%是在中国,背后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而中国已经走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前列,未来需要不断坚持做生态、做大小脑融合,从而加速推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落地。

机器人马拉松冠军诞生,谁是背后的股东?

4月19日,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凭借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成功问鼎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

据悉,“天工Ultra”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研发,该团队背后有两家港股上市公司:2023年上市的优必选和2018年上市的小米集团。

企查查显示,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1月,由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米机器人”)、北京优必选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优必选”)、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京城机电”)、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亦庄机器人”)共同持股。其中,小米机器人、优必选和京城机电持股均占比28.57%,亦庄机器人持股14.29%。

其中,优必选是创新中心的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2023年底,优必选与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10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联合组建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CTO(首席技术官)、执行董事熊友军博士担任创新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机器人完成了半马的赛程。”熊友军在比赛结束后表示,今天(4月19日)的马拉松比赛是天工团队检验技术成熟度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希望未来机器人能真正走入生活,帮助人类在一些不适合工作的危险场所进行作业。

所谓人形机器人,就是指形态上类似于人的自主性机器、能够“展现出人类的形态和行为”的机器人终端。相对于普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强调与人的交互,其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都是随着 AI 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所以,AI 技术的演进和发展是推进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人形机器人大体包括九个部分,涵盖零部件、本体设计与制造、二次开发与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产业链体系:1、伺服驱动器,也就是机器人的“关节”;2、运动控制研发;3、位控和力控;4、全身柔性控制;5、机器人的工作能力,如手眼协调、抓取、力位混合控制、精度的控制和配合;6、导航算法;7、生物特征识别;8、多模态的交互;9、机器人操作系统。

目前国内已有超过数十万家企业进入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

据统计,2024年全年,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新增注册18.88万家,较2023年略有增长,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截至目前,中国现存超80.84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已超过100家,产业链核心零部件企业已有数千家。

早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上,创新中心发布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身高163cm,体重43kg,支持每秒550万亿次操作算力,支持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稳定奔跑;2024年3月,“天工2.0”亮相,已实现国内首个针对复杂地形的自适应行走,实现首个工业级机器人永续作业能力,配合多工况能耗控制技术,将具备远超前代的续航能力,综合能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5年3月,优必选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推出面向市场销售的科研教育具身机器人“天工行者”,定价29.9万元起,引发市场关注。

熊友军曾向钛媒体AGI坦言,“天工”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不仅有强大的本体,而且具备可扩展、更多技术的通用母平台,而这种“平台”可以开放给全行业,基于此二次开发迭代,减少重复投资等。

在他看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对标的就是苹果公司(Apple)。无论在科研资金、社会资源,还是研发团队,“我希望我们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排头兵’,如同苹果推动世界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一样。”熊友军表示,目前创新中心已经与行业头部公司建立数十个联合实验室。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表示,“天工2.0”机器人即将发售,将实现小批量量产和应用。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其价格将与一台入门级的小轿车差不多。

据钛媒体AGI了解,创新中心研发有两大部分:两大任务——“天工”通用机器人母平台,以及“开物”多能具身智能体母平台;三个统筹——行业资源组织者、产业发展培育者、落地应用推动者,从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另据一份早期公开规划显示,到2025-2027年,该机构将以产业生态建设为主,打造开源OS和开发者社区,完成人形机器人开源OS建设及开源社区搭建。

在熊友军看来,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是需要一步一步、阶段性发展,包括关节、结构、安全、数据等方面,人形机器人需要形成一个体系和标准,要有顶层设计。

“我们下一步会做人形机器人底层的技术开源社区,并发展成一个自主可控的国产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就像安卓、iOS系统一样开发各种工具、应用,不只是重复个人电脑、智能手机这种发展历程,它有望成为一个巨大的、万亿级的产业化平台,比如可以进入工厂装配汽车、微波炉,或者走入家庭之后陪伴老人、教孩子们娱乐等。”熊友军称,未来,人类将迎来一个“人机共融”的世界,人形机器人将能改变这个世界。

4月18日,熊友军对外强调,“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整个全球来说已属于第一梯队,而且我们的迭代速度,应用的场景,数据量,还有我们的人才,大家努力的程度,在全球都是属于顶尖的,我对中国计算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10年后全球人形机器人规模超4000亿

2025年央视春晚上,人形机器人“福兮”的精彩表演不仅使其成为热点话题,更引发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广泛关注。

4月18日,钛媒体AGI从2025英特尔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推介会上获悉,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预估销售量达2400台(指具有双臂、头部和双腿形态的机器人),而2025年的市场销量将达到7300台,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4亿元;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起量期,有望达到200万台左右,届时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400亿元。 

从全球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 63.39 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另据高盛预估,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22.36亿元),或将进入家庭场景。

而当前,人形机器人在中国市场表现活跃,全球45%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来自中国,主要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供应链以及强劲市场需求等。

然而,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依然处于早期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双臂机器人模仿人插笔套这些动作实际准确率非常低,机器人厂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机器人数据出现匮乏,AI与硬件如何更好融合以及机器人市场落地较弱等方面。因此,如何更快解决数据稀缺、机器人大小脑融合等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4月18日,英特尔发布具身智能方案,以大小脑融合为亮点,能够使感知、交互、任务规划和运动控制在统一的系统中实现高效整合。而作为其中的算力中枢,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通过CPU、集成的英特尔锐炫GPU与NPU协同运行,以高性能异构算力和高精度实时性能,支持具身智能的多样化负载稳定运行,同时也大幅提升具身智能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响应能力。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对钛媒体AGI表示,大小脑从硬件上的分开,使得团队很难去做多种传感器的融合,现在的小脑也不只是执行、控制,而是希望它能做包括视觉伺服、视力伺服等作业。

据悉,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打造出“领航者2号NAVIAI”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可泛化高精准视觉伺服、多行为联合学习的长序列行为规划、视力融合的操作行为学习等技术突破,能够使其在工业场景中执行复杂任务,也可以在服务场景中完成人机交互和辅助等任务,助力机器人智能化的深度演进,并推动其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形态发展。

对于人形机器人续航能力话题,熊蓉表示,数据需求和机器人续航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数据量大主要用于训练,而实际执行时需要将模型部署到计算设备上。一个好的模型,最好能够进行压缩、蒸馏和剪枝,从而降低对算力的要求。计算设备需要小型化、轻量化、易散热,以降低对电池的要求。因此,增强续航时间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电池技术、设备功耗降低,以及算法对算力需求的降低。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但不是唯一。具身智能不等于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通常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但实际上,人形机器人也是具身智能的最大需求和挑战。”熊蓉表示。

当前,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井喷前夜”,如何基于当前全球形势,发力中国自主可控的机器人产业,并且实现规模化落地事关重大。

“对普通人来说,半程马拉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每个人都会筋疲力尽,但机器人可以通过更换电池继续跑下去。未来,可能会有机器人参加烹饪、攀岩或游泳比赛。我对它们都很期待。”一位参加这次半程马拉松的选手对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比赛结束后,杭州宇树科技发表声明称,宇树最近主要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没有参与任何比赛。这次马拉松比赛,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了宇树的机器人。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与比赛,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力表示,此次比赛应该是对整个机器人产业是一个有很好的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推进机器人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用这些需求来带动创新研发和制造,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产业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11月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规划未来1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该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马拉松,才刚刚开跑。”工信微报微信文章中表示,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已经实现了“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0911.html 0
江苏银行,“一哥”难当|钛媒体金融 //m.erschrecken.com/7541421.html //m.erschrecken.com/7541421.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7:48:12 +0800 蔡鹏程 //m.erschrecken.com/7541421.html

江苏银行的年报姗姗来迟。“城商行一哥”似乎来到了交换座次的时候了。

头部三家城商行2024年主要业绩表现,数据来源:各家银行财报

成立于2007年的江苏银行,当时由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合并重组成立,与同省的南京银行相比,在省内各地布局更加完善,一直是省内最大的法人银行,在全国城商行中也一直处在前列,是全国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

整体来看,江苏银行2024年表现突出,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78%和10.76%,增速均高于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营收增速垫底,净利润几乎持平(+0.81%),宁波银行营收增速与江苏银行接近,但净利润增速落后。 

在主要经营指标上,目前北京银行仅仅在资产规模这一项上领先江苏银行,截止2024年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42215.42亿元,较年初增长12.61%;江苏银行资产总额39518.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2%。

江苏银行的异军突起始自2022年,此前一年,北京银行的营收662.75亿元,江苏银行637.71亿元;北京银行的归母净利润是222.26亿元,也远超江苏银行的196.94亿元。2022年,北京银行实现营收662.76亿元,基本与上一年持平,而江苏银行营收则达到705.70亿元,实现反超;当年北京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47.60亿元,江苏银行为253.86亿元,也反超北京银行。

从这份最新的年报中,钛媒体App注意到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之处。

1、资产质量稳定,但依靠高核销 

江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过去两年一直维持在0.9%左右的低水平,2024年末进一步降至0.89%。 拨备覆盖率虽然略有下滑,但始终保持在350%以上的水平。。 

然而,年报显示, “关注类贷款率”从2023年初的1.24%上升到2024年末的1.40%;“逾期贷款率”也从2023年上半年的0.99%上升到1.12%。“关注率+不良率”这个更宽口径的风险指标也从2023年初的2.16%升至2.29%。同时,“逾期贷款余额”和“关注类贷款余额”的绝对额也在增长。潜在的不良生成压力正在累积。

此外,该行不良贷款生成率从2023年上半年的0.96%大幅上升至1.51%,而不良核销转出率也从91.18%飙升至151.30%。可见,银行内部“新产生”坏账的速度其实在加快。但同时,银行也在非常积极地、大力度地把这些坏账“清理”掉。正是这种“一边快速生成,一边大力处置”的操作,维持了较低的不良率。 

此前不久,江苏银行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骨折”拍卖,备受关注。根据江苏银行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4批个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合计超70亿元,涉及33万名借款人。但起拍价仅约为3.47亿元。

2、增量依赖对公,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

在信贷投放方面,该行2024年增量贷款仍以对公为主,对公、票据、零售分别贡献了增量的103%、-14%、11%,

其中,个贷增速持续放缓,个人贷款增速从2023年初11.36%降至2024年末的4.53%,尤其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的增速相较于2023年下滑显著,信用卡业务在扩张。不过下半年零售信贷投放已有修复、几乎贡献了24H2全部贷款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经营贷的不良率显著攀升(从2023年末的1.49%,上升到了2024年末的2.04%),显示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相较之下,对公业务增长强劲。对公贷款增速从2023年的19.89%提升至2024年的28.59%。对公不良率维持平稳。 

存款业务方面,个人存款重要性大幅提升。 个人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从2021年上半年的28.07%上升至2024年的38.09%。与此同时,公司存款占比则从63.43%下降至53.77%。

与此同时, 无论是公司存款还是个人存款,定期存款的占比和增速都表现突出。特别是个人定期存款,占比大幅提升至33.41%,成为个人存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公司存款中,活期占比也在持续下降。

 3、中间业务弱势,依赖投资收益

与优秀同业相比,江苏银行的中间业务显得较为弱势。无论是代理销售金融产品,还是银行卡交易、资产托管、咨询顾问等,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在营收中占比不高,且呈现下滑趋势,

年报显示,该行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从2023Q1的8.67%持续下降至2024年的5.47%。而在2016-2017年,该类收入还能在营收中占比18%左右。

在这一背景下,其他非息收入的营收占比显著提升,主要由“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贡献。其中,投资收益”占营收18.13%,成为非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比虽有波动,但多数时期为正贡献。 

可见,该行的非息收入结构正在经历深刻转型,从依赖传统手续费佣金转向依赖投资收益和市场价值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收下滑对总营收的拖累,但也显著增加了盈利的波动性和对市场环境的依赖性。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编辑|刘洋雪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421.html 0
糟糕,还没等到430、531,光伏四大环节价格已掉头向下 //m.erschrecken.com/7541427.html //m.erschrecken.com/7541427.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4:35:34 +0800 华夏能源网 //m.erschrecken.com/7541427.html

文 | 华夏能源网

距离4月30号还有十天,光伏产业链的降价潮已全面开启。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截至4月17日,硅片、电池片、组件已持续两周降价。此前在抢装潮中价格纹丝未动的硅料,也出现大范围降价。

这是否意味着这轮因为430、531抢装潮带动的涨价小周期基本宣告结束?接下来行业价格会不会再创新低?

四大环节全部降价

光伏本轮涨价潮由终端抢装引起,始自2月中旬,起因在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分布式管理新规和新能源全面入市交易的136号文。

最初,组件端率先出现涨价,随后向上传导,电池片、硅片价格全面上涨。其中,大厂的分布式组件现货价格一度突破0.8元/W,BC组件报价更是达到0.85-0.9元/W。

如今,随着抢装时间节点的临近,下游需求有所减弱,供需关系反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表示,“531”抢装对下游产品的需求刺激基本已在4月中旬结束。随着“430”与“531”抢装潮的第一个时间节点临近,终端组件的需求基本达到最高点,下游备货接近尾声,后续需求会陆续下降。

随着需求减弱,产业链全面降价,硅片价格已连续两周下跌。

据4月10日硅业分会数据,N型G12R、N型G10L和N型G12硅片成交均价出现了1.3%-2.52%的小幅下跌。

4月17日,硅业分会发布信息显示,硅片价格继续下跌。其中,硅片价格N型G12R硅片下跌幅度最大,以1.43元/片的成交均价,实现周环比跌幅5.92%;N型G10L以1.22元/片成交均价、3.17%的周环比跌幅紧随其后;P型G12和N型G12以1.63元/片和1.53元/片成交均价,也分别下跌1.81%、1.29%。

组件环节同样出现持续降价。

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双面双玻N型TOPCon组件,4月9日成交均价0.745元/W,环比上周下降了0.005元/W。而4月17日,降至0.735元,再次降了1分钱/W。分布式项目用的182和210TOPCon组件,4月9日成交均价0.77元/W,环比上周下降1分钱/W。而4月17日,再降2分钱/W,为0.75元/W。

产业链中价格最不易波动的电池片也是连续降价。

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4月9日,仅有TOPCon210R电池片成交均价下降了1分/W。而到4月17日,则几乎扩大到了电池片全系列。降幅最大的是TOPCon210R电池片,以0.29元/W的成交均价,下降4分钱,降幅12.1%;TOPCon182/183.75系列电池片成交均价为0.3元/W,周环比降价1分钱/W;就连PERC182/183系列成交均价也下降了1分钱/W。

最无奈的是硅料环节。

在本轮抢装潮中,硅料价格一直未涨上去。如今,受下游降价影响,除颗粒硅之外全面降价。其中,n型致密料、n型复投料以及p型多晶硅料成交均价分别下降900元/吨、700元/吨和500元/吨,降幅2.42%-1.47%。

光伏产业链四大环节全线降价,宣告了这轮自2月中下旬开启的涨价潮基本宣告结束。

价格下探空间多大?

光伏价格掉头向下的背后,是各环节厂商库存压力的增大。

组件环节,小型分销商面对分布式组件价格下滑开始不堪先前囤货,部分转趋低价销售。

电池片环节,受四月高稼动率叠加政策节点前的需求退坡发酵影响,导致近期库存逐步升高,供过于求之下,也就出现了183N与210RN的价格下跌。

硅片环节,厂商在终端需求减弱预期以及电池跌价的双重压力下,去库存意愿强烈,降价让利行为明显增多。

硅料是库存最为严重的环节。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即使经历下游抢装潮,3月行业库存依然高达40万吨。如今,多数硅片厂商仍优先消耗自有多晶硅库存,暂缓多晶硅采购计划。需求萎靡之下,预计4月多晶硅去库速度缓慢。

在去库存压力下,Infolink预测,电池片N型各尺寸价格预期将在四月底前再度下探;硅片价格短期内也持悲观态度,210RN硅片价格在成本折算下或下行至每片1.35-1.4元,210N也预计向每片1.5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产方面,目前除硅料企业整体处于降负荷外,其他环节排产似乎未出现大规模调整。比如硅片环节4月中旬的整体开工率55%-58%,而3月下旬为56%-58%,这或许与下游组件前期签订的订单仍在执行有关。开工率未下调,更加重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去库存压力,短期价格下行趋势更为稳固。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或不会有太大下降空间。

Infolink日前表示,组件当前库存处较健康水平,综合考虑国内集中项目启动状况、以及海外需求等因素,下半年组件价格较难出现大幅度的上扬或崩跌。而电池片则在排产顺势下降、供需失衡缓解后有望修复。硅业分会也认为,在供应减少,库存偏低的情形下,硅片降幅空间不会太大。

另外,行业新一轮的自律已经悄然启动,或将有助于稳定价格。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4月初业内传出消息,行业将开始新一轮的限产控价,多个光伏企业已参加了自律会议,汇报库存和产能情况。下一步就是制定自律配额,以此保障光伏产品的价格不会在“531”之后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而下半年,将继续执行以销定产。

另有消息称,组件厂商也正试图就6、7月份执行订单价格与终端商谈判,以混合前期订单发货、或提供部分折让等模式,换取继续执行约0.63-0.68元/W不等的签约价格,控制价格下跌。

结语

去年至今,光伏行业一直处于“自律-市场好转-供需恶化-新一轮的自律”的怪圈,背后根本原因还是产能迟迟未能有效出清所致。

在这一轮涨价潮中,光伏企业一季度业绩虽能得以修复,但真正能赚到多少钱也是个问号。短期的涨价,很可能导致一些在“出清”边缘的落后产能得以存活,从而加重了光伏行业的“洗牌”难度,延长了“洗牌”时间。

经过行业持续一年半的“洗牌”,企业压力正越来越大。若这场“洗牌”迟迟不结束,战线拉得过长,可能会让行业优质产能大损元气。

据统计,截至去年三季度,仅7家光伏龙头企业合计占有上游应付账款和票据规模就高达4444亿元。行业的亏损已从亏“现金流”走向亏“老本”和“占款”。

重重危机中,如何加快行业落后产能出清,避免优质产能在“钝刀子割肉”中耗光最后一滴血,是各方必须正视的难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427.html 0
字节扣子空间,这次扣的紧吗? //m.erschrecken.com/7541385.html //m.erschrecken.com/7541385.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2:42:18 +0800 王智远 //m.erschrecken.com/7541385.html

文 | 王智远

昨天(4月19日),字节推出通用AI Agent平台扣子空间(Coze Space),目的让用户和AI Agent高效协作,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核心能力有三个:任务自动化、专家Agent生态、以及打通MCP扩展集成;据说,未来还将开放开发者平台,支持开发者将应用发布至扣子空间。

01

拿到邀请码,赶紧试了试。新建两个任务,一个整理内容,另一个生成一个研究报告。

整理内容上,选择了探索模式。

上传4个文件,全是Word文档,跟它说:帮我把这几个文件里的内容整理一下。它就开始干活了,这个任务它分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它跟我说,把这几个文件的内容混在一起整,输出一个新文件;第二步,它说已经把文件格式转换好了,把Excel转成CSV,Word转成Markdown,再把Markdown转成TXT。

第三步,它说已经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出文件核心观点,现在要梳理下逻辑结构,输出成一个Markdown格式的文档就可以了。

整个过程大概花了不到30秒。

说到优点,整理内容结构清晰,能清楚看到报告基本框架。比如:概述、特点、市场定位、目标、未来规划都非常清晰。

缺点也很明显,内容不够详细、大而全,重要东西根本没提到。要是我想了解更多,再跟它发信息,它又重新开始一轮探索,这有点尴尬了。

相比之下,Kimi、Grok或者Qwen整理出来的内容更完整,还能接着提问、优化,效率好像更高。这是我对探索模式的感受。

再来说说规划模式。

我跟它说:现在要写一篇关于扣子空间的内容。然后请你帮我规划一下,告诉我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它第一步挺让我满意,把需求提炼出来,整理成提示词。

并说:第一步要先收集信息,第二步要规划文章逻辑,第三步梳理逻辑,最后一步结构化输出,这些提示词我可以改,也可以直接点开始。

执行步骤也挺清楚,按照上面的提示词一步步来;不过整个过程时间比较长,因为规划步骤多,大概花了13分钟。

13分钟里,我能清楚看到它每一步都在深度思考。我还能看到它是怎么思考的。比如:它会去浏览各种网站,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钛媒体、腾讯新闻等。

不过,搜索范围和深度比智谱GLM、Kimi的探索版、Grok3要差一些。我提一个问题,它匆匆调取三五个信息源,就结束总结了。

每一轮结束后,它会生成一个Markdown格式的文档存起来。过程中可以点击右侧直接查看,它还提供代码模式,直接下载,挺透明。

最终生成完,它会形成一个Markdown文档,还包含一个.gsx文件。前者我可以直接下载,后者能在网站里打开。

说说它的优势,一,内容很全面,文档大概有8000字,上下文记忆模型还不错;二,它能自主规划并生成网站,可视化能力也挺强。

劣势也很明显,内容深度不够,抓取信息、生成文本都比较表面,纯理论、废话多,没加入具体的研究案例。

还有一点,它目前支持多任务同时进行。新建一个任务,返回主页面再建一个,它依然可以同步运行。这就是我对规划模式的整体感受。

一句话总结即:能跑通流程,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02

体验完之后,我感觉MCP平台是不是卷错方向了。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平台的核心,是用一个标准化协议,重新定义AI应用和外部系统怎么合作。

以前,各种任务系统之间对接很麻烦。

钉钉审批流程要单独对接CRM、ERP系统,开发成本高,更新也很慢;百度千帆AppBuilder以前接入企业数据库,得为MySQL、MongoDB分别开发接口。用了MCP之后,直接调用一个预置的“MCP SQL Server”,就能搞定不同数据库的对接。

字节扣子空间接入高德地图服务,用了MCP协议,本质也是为了缩短开发和工具调用的时间。

再看看开发和维护成本方面,MCP是组件资产化和生态复用,把任务系统开发,从「手工作坊」升级成「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比如,支付功能集成,传统方式要5个人天,用了MCP可能只要0.5个人天;跨平台数据同步,传统方式要8个人天,用了MCP只要1个人天。

开放协作生态这块,MCP属于「人在环路」机制。

什么意思呢?

任务执行到关键节点时,系统会自动触发人工确认;比如合同审核,最后你要签字,这样一来,既利用了自动化的效率,又能在关键时刻控制风险,平衡两者。

这种机制让MCP通过协议中立性和工具可插拔性,打破了传统生态的割据,让任务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

所以,MCP平台的本质是什么?

表面看,它就是一个任务系统。但深层来看,它是通过协议层的抽象,把任务执行从“工具驱动”升级为「意图驱动」。

什么是意图驱动?

我要查询订单状态、获取天气信息、处理投诉等,MCP通过智能路由,识别出我的意图,然后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某个服务不可用,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鉴于此,这项革新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降低依赖 ,系统之间不再紧紧绑在一起,改动起来更轻松;二,灵活应对:流程不是固定的,能随时根据需求和资源变化调整;三,开放共享,打破封闭,让更多工具和资源可以互通复用。

说白了,这种革新,是让任务系统,从「死板的执行工具」,变成「灵活的智能连接器」,能更好地对接AI能力和实际需求。

03

再看看现在的MCP平台,有没有“重复造轮子”的问题?

目前,传统网络接口(比如RESTful API和OpenAPI)已经非常成熟,它们像不同软件之间的“通信桥梁”,用起来很方便。

现在,MCP要求把现有的接口重新封装成一个专用的“服务”。这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还未能解决核心的交互问题。

举个例子:

直接调用接口生成数据结构(相当于把数据打包成标准格式)其实更简单,而MCP的协议层抽象,可能显得有些“过度设计”。

再看看函数调用机制。MCP实现了不同模型之间的统一调用,但在一些高频轻量的任务中,大家还是更倾向于使用原厂接口。在简单的查询场景里,函数调用依然是最高效的。

另外,对开发者来说,学习MCP的协议语法、工具链和调试规范(比如:服务器发送事件SSE的传输配置)增加了不少复杂度;而传统的接口调用,只要掌握基本的网络通信技能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在多模态数据处理(比如:同时处理文字、图片、声音等复杂数据)这种场景下,MCP协议的扩展性目前还得打个问号;可以说,协议的复杂度可能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

再说说,标准化与碎片化的悖论。

现在很多大厂都在推出自己的MCP市场,但这些服务互不兼容。阿里云只支持通义千问模型,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可能会形成类似Android的碎片化生态,和协议初衷背道而驰。

开源社区的工具(比如魔塔社区)和企业级方案之间也有技术断层,中小开发者不得不面对「适配多套协议」的困境。

另外,MCP的协议扩展性也存在局限。目前它的权限控制只能到会话级别,往深层次的就不支持了,这对于金融、医疗行业有很大制约性。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性。MCP的「人在环路」机制依赖人工干预,但现在很多MCP平台却希望实现自动化流程,这其实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有点背道而驰。

因为在多Agent协作时,规划有效性不足,会导致级联故障,一个小问题引发一连串的大麻烦,你还修改不了;反之,用户希望的是:哪个环节不满意,都能参与进去。

至于,商业化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目前MCP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类工具上(天气查询、地图导航),但在制造业领域,像OT系统,这样的接入案例还很少,而且,复杂工业协议里的MCP也没有被突破。

虽然Serverless部署降低了运维负担,但像阿里云这样的平台,计费模式不够透明,长期使用下来的成本可能比自建API还高。

所以,我个人认为,它的商业价值,还存在验证性,未来要推动协议标准化和行业深度适配。

04

既然这样,问题来了,什么样的MCP平台具备商业价值?或者说能被中小企业用起来?

我没办法从宏观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但从具体使用场景出发,可以谈谈感受。

假设要用一个MCP平台来搭建一个高效工作流,比如做PPT或者搞用户研究,那我更喜欢一种叫「规划模式」的方式。

所谓规划模式,即把想法告诉系统,通过不断交互和补充内容,系统能够记住需求,并逐步帮我规划出一个可行性的报告或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是从用户角度出发,让用户在使用MCP平台时,感觉像在Notion上完成一项任务一样自然;虽然Notion本质是个协作笔记管理工具,但从底层逻辑来看,它和MCP平台的使用体验其实是相通的。

比如:

我在Notion里输入一个问题,用斜杠(/)调用各种工具,基于问题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最终完成整个工作流;如果把这种体验搬到MCP平台上,其实是输入问题后,通过调用不同的AI模型或工具,一步步完成任务。

从这个角度反推,开发者要做这几件重要的事:

一,建立通用任务框架;开发者要先设计一个通用任务框架,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二,支持灵活交互;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最好能支持暂停或调整任务流程,这样才能为未来的自动化打下基础。

三,提升任务的准确性;只有当任务的每个环节都能被精准规划和执行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动化。换句话说,中间过程不用人工干预,则很难更聪明。

从企业角度看也是一样。假设我在钉钉、飞书的生态中想用一个MCP平台,我会怎么用呢?

举个例子:

我是一名销售,定期拜访客户并形成资料,最后汇报给老板。整个过程可能会是这样的:

首先是信息沉淀。拜访完客户后,把信息整理出来,这一步涉及AI辅助撰写内容;撰写完成后,把内容整理成一份可视化报告,这一步要MCP平台调用可视化工具,最后,我要把这份报告发到领导的邮箱里,调用邮箱工具。

所以,整个流程用MCP串联起来是:调用写作工具、调用可视化工具、调用外部邮箱、定时发送给工具进行分发。

从这个角度看,MCP平台的作用是通过协议或API把这些工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

因此,一个好的MCP平台应该能让用户像在Notion上完成任务一样轻松,同时为开发者提供足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再对比字节的扣子平台,它扣的紧用户需求吗?我觉得第一步做对了,但任务过程的干预还不够灵活,至于生态的补齐,这要时间。

以上,是我的看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385.html 0
同程25亿收购万达商管,酒店业或将迎来新玩法 //m.erschrecken.com/7541111.html //m.erschrecken.com/7541111.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10:01:54 +0800 谢璇 //m.erschrecken.com/7541111.html 1
一次性购入万达旗下204家高端酒店,同程旅行的大手笔,成为了业内热议的焦点。

4月17日晚,同程旅行发布公告称,已与万达酒店发展达成协议,收购其全资子公司万达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酒管”)100%的股权,交易对价约24.9亿元。

作为近年来酒旅行业最大的收购案,此次收购涉及万达瑞华、万达文华、万达嘉华等九大品牌,在营酒店共计204家,客房总量超过40200间,另有376家酒店已签约待开业。2024年,万达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营收为8.9亿港元。

完成股权转让后,万达酒管将成为同程旅行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而对于这笔交易,同程旅行显然颇为满意。公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此番收购价对应的估值倍数大约相当于其2023年度经调整EBITDA的9.5倍。

市场分析认为,万达酒管在酒店数量、品质、综合收益等综合维度上,处于行业的第一梯队。万达酒管旗下的酒店管理合约、品牌和专业团队,将为同程旅行带去显著的助益。

同程旅行在公告中表示,看好中国酒店管理市场的增长潜力,并认为万达酒店管理公司拥有完善的高端酒店品牌组合,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且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将显著增强公司在高端酒店领域的竞争力。

此次收购万达酒店管理公司的交易完成后,同程旅行的酒管业务将补齐高端酒店这块“拼图”。此前,同程旅行旗下艺龙酒店科技平台的主力品牌主要包含雅致酒店、艺龙酒店、美豪丽致酒店、美豪酒店等,主要以中高端、中端以及经济型品牌为主。

同程的野心

近年来,同程旅行对于酒店业务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

早在2016年,同程艺龙战略投资了苏州艺同美程,直营美程酒店、美程·青居、美程里酒店等品牌;2018年,同程旅游集团领投了对美豪酒店集团的上亿元人民币融资;2021年,同程艺龙宣布将对珀林酒店集团进行战略投资,以布局中高端酒店市场。

与此同时,同程艺龙还在2021年宣布投资成立艺龙酒店管理公司,发布了包括艺龙、艺选两大系列的多个酒店品牌。当年11月推出艺龙酒店科技,汇聚美程酒管、艺龙酒管、珀林酒管、安程酒管、爱电竞酒管等一众酒管公司,通过统一的平台实现不同酒管公司业务上的协同。

经过近几年的经营,截至2025年3月底,艺科平台内已入驻10家酒管公司,拥有12大主力品牌,覆盖了高端、中高端、中端、轻中端各个品牌层级。

从投资酒店集团,到建立自有酒管公司,同程旅行早就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OTA平台,而一直试图向产业上游发力。这不仅仅可以带来业务体量的扩张,更可以提高其对产业链上游的掌控力,并且有利于线上线下业务的深度融合。

此次收购带来的价值还不止于此。

相对于中低端酒店,高端酒店行业存在显著的门槛,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行业壁垒较高,且需要极强的物业资源获取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因此,只有拥有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完善的会员体系以及市场影响力的高端酒店品牌方,才能获得业主信任并接管优质物业资源。而众多知名国际酒店集团都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积累才达到现在的行业地位。

而目前国内仅有锦江、首旅等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成功打造了高端酒店品牌系列。而通过直接收购现有高端酒店品牌来完善业务布局,成为最快速有效的战略选择。万达酒管凭借其成熟的体系,无疑是当前市场中的优质标的。

高端酒店业的新征程

在同程深入扩张的同时,酒店业也正在面临新一轮的价值重估。

盈蝶咨询根据阿里法拍数据搜集整理发现,2024年中国法拍酒店挂牌价格超过500万元(含)累计挂牌数2704家,挂牌数逐年增加趋势明显,累计拍卖成交数215家,成交率为7.95%。其中,法拍酒店折价率在7折以下的占比最高,比例高达56%。而能够实现溢价交易的,占比仅为7%。  

这背后也折射了市场对酒店业态的态度。部分酒店因经营不善、设施老化、债务问题或资产瑕疵导致低价出售。部分进入司法拍卖程序,最终以较低价格成交;同时,部分二三线城市,酒店市场竞争激烈,供过于求,也会导致资产价格被压低。

虽然酒店资产遭遇折价危机,但在行业规模仍然在持续扩张。根据《2025中国酒店投资白皮书》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15间及以上酒店的数量达到37.03万家,同比2020年底大幅增加了34%;全国15间及以上酒店房量为1846.69万间,同比2020年底增长了24%。

也正是在这样快速增长的情形下,才吸引着众多企业和资本方纷纷入局。

不仅仅是同程,今年3月携程集团控股了大乐之野母公司-上海山海有野酒店集团有限公司67%的股权,将为国内民宿行业的标杆品牌收入了囊中;

同一时间,西藏松赞绿谷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发生股东变更,新东方关联公司占股12.4%左右,俞敏洪成为新董事。此前松赞曾接受招银国际3亿元入股,市场分析松赞目前估值或达15亿以上。

而在2024年,美团也成立了包含“酒店管理”范围的新公司,并于2021年入股了东呈集团。

这或将成为酒店行业的一次大规模的变革重组,也是在线旅游平台们新一轮较量的战场。

在全新的价值模式下,收购的目标不再是投资,而形成业务闭环——平台不只是一个房源的供应方,而是打通链条的上下游,把酒店房源变成可以自行控制的资产。

毕竟面对如今对价格越来越敏感的消费者,将酒店变为“自己人”才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

打通价格、消费者反馈、用户画像、潜在需求等一系列经营数据,让“全链路数字化”成为可能,重新塑造酒店业的服务模式和业务链条,酒店业或将迎来全新的未来。(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谢璇,编辑|房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111.html 0
七鲜疯狂拉新,京东角逐“即时零售”,可策略还是保守了 //m.erschrecken.com/7541294.html //m.erschrecken.com/7541294.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09:19:07 +0800 袁国庆 //m.erschrecken.com/7541294.html

文 | 袁国庆

当生鲜零售巨头一、二线城市杀得血流成河时,京东七鲜这个曾被边缘化的 “弃子” 突然亮剑近日,京东APP首页自营秒送专区的“京东买菜”入口已更名为“京东七鲜”,两者资源进一步融合,京东的生鲜业务也随之升级。

据了解,京东七鲜算是京东生鲜业务中最早成立的板块,但其经历七年战略摇摆,多次换帅,仍然表现不温不火。而另一边,即时零售赛场竞争激烈,前置仓模式的运营成本不断降低,盒马、叮咚买菜等选手都在角逐中分到了利润。  

因此,从去年开始,京东就开始摩拳擦掌试图将前置仓模式融合至七鲜的运营中。然而,从策略上看,京东虽然大打价格战,但从定位和门店铺设还是偏向保守。面对如今相对成熟的市场格局,京东要如何突破呢?

被“搁置”的京东七鲜“卷土重来” 

线上买菜,是互联网巨头们都想掺一脚的业务。此前京东已推出过三个买菜相关的业务,即走社区团购模式的京喜拼拼,和走仓店一体化模式的七鲜,以及走前置仓模式的京东买菜

分开来看,京东买菜主要依托于设置在居民区附近的前置仓实现商品的即时送达。而所谓的前置仓模式,就是将生鲜品先行运送、储存至前置仓,再从前置仓配送,每个仓覆盖附近约3公里范围,保证用户下单后30分钟就送达。2023年2月,京东才在到家平台首页上线“京东买菜”频道。

七鲜是对标盒马而启动的项目,是线下线上一体化的全渠道自营超市,比京东买菜成立的时间要久很多。2017年12月,七鲜第一家门店在京东大本营北京亦庄开业,彼时,对手盒马已经开了22家门店。到了2020年,七鲜全国门店仅20余家,而盒马已突破200家。

可见,很长一段时间里,两项业务是没有交集的。而之前独立存在的七鲜,虽然成立的时间早,但似乎也未得到总部的重视。 

不仅如此,京东七鲜还在成立初期换帅频繁,战略始终未得到统一。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2021年,七鲜曾先后经历了王笑松、王敬、郑峰三位核心人物,定位摇摆让七鲜错失了先机

直到2022年12月,根据媒体报道,京东旗下生鲜超市七鲜进行战略收缩。七鲜将仅保留京津冀、大湾区重点区域运营,长沙、西安等非核心区域已关停退出此后,七鲜对外的发声极少,直到2023年京东20周年之际,新任CEO许冉上任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中,进行了高层变动、组织架构调整、重启前置仓、开放第三方供货等系列改革

具体来看,2023年,京东成立创新零售部,将七鲜、京东买菜等业务整合,并由老将闫小兵挂帅。年9月,七鲜被爆在北京开出首个前置仓,与小象超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10月底,京东买菜被并入七鲜。11月初,七鲜掀起价格战。今年3月,两者入口合二为一,正式融合。

在地推上,京东七鲜力度很大,仓店所到之处,就会在周边社区做活动,疯狂拉新。

如今合并之后,京东七鲜不仅拥有实体门店,提供线下购物体验,还可以在线上运营。相比自营超市,前置仓规模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显然更低,两者融合之后,京东七鲜以“前置仓+门店”的模式重新升级,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率提升

知情人士透露,七鲜超市目前将“仓店”功能等同门店,是“600平方米以上大仓,容纳大约6000+sku”,具有足够的全品类商品丰富度,仓店覆盖sku数量与七鲜门店趋同。

而京东之所以现在才转过弯来,从整个行业来看,实则是因为“前置仓”这个一度不被看好的模式,如今又“炙手可热”了起来。

以往业内普遍认为,虽然前置仓能够保证生鲜产品新鲜度、提升配送时效性、节省运营成本等,但仍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即用户数、客单价/毛利率和履约成本之间难以平衡。这需要相关平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创新和优化运营模式。

而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后,前置仓模式的运营成本得到了显著降低,效率也随之提高,优势愈发凸显。

更重要的是,另一个即时零售+前置仓业务平台的叮咚买菜,近日交出了亮丽的成绩。2024年全年,叮咚买菜商品交易总额达255.6亿元,同比增长16.3%;收入230.7亿元,同比增长15.5%。Non-GAAP标准下净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倍。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入9.3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叮咚买菜也首次实现了全年GAAP标准下的盈利。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1-8月,即时零售规模增速26.2%,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和网上零售额(8.9%)的增速。与此同时,其前景仍然可观,《2023即时零售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有望增至3.6万亿元。

可见,前置仓+即时零售模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已经成为零售商发力增量业绩的标配。作为零售业巨头,京东不可能放弃这块市场。

今年1月初,京东七鲜的价格策略进一步升级,其又把免运费门槛下调到39元,京东plus会员则无限免邮。对比来看,小象超市北京地区显示满39元免4元配送费,盒马满49元免6元运费,七鲜则是满39元免3元运费。

直至今日,七鲜APP首页核心位置上仍有专门的“击穿价”入口,从七鲜的决心来看,这场价格战一时半会停不了。

    

但为何笔者认为京东的策略仍然不算激进。

首先,在消费市场较前两年低迷的情况下,低价是唯一有效快准狠的策略。2022年底,刘强东内部表态“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这两年里,京东审时度势地推出百亿补贴、上线“仅退款”服务等等,和曾经的定位策略不同,这并非出于京东自身的选择,而是由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所致,换句话说,现在零售战场也只能这么玩

其次,从门店的定位看,七鲜门店跟盒马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同样是由超市、餐饮、仓储和分拣配送组成,主力客群同样是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收入用户,但从线下体验来看,还未看出七鲜有较山姆、盒马明显不同的地方。从目前的核心商品来看,七鲜也没有出现像山姆的烤鸡,盒马的苹果汁之类出圈的超级单品。

再次,京东七鲜此次选了在京津建仓,避开了主战场在华东一、二线城市及县域下沉市场的盒马,一线城市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美团小象等等。虽然避免了和竞争对手的贴身肉搏,但在规模上,如此谨慎的策略也很难进一步追上对手。

截至2025年3月,七鲜全国门店约70家,且集中京津冀、大湾区等核心区域,只覆盖了7个城市。而盒马超400家,覆盖了30多个城市,包括盒马鲜生、盒马mini、X会员店、NB、奥莱等多种业态,美团小象前置仓超600家。

从未来规划上看,资料显示,在2024年三季度,美团的即时配送订单量达71亿笔,同比增长14.5%。截至2024年底,美团闪电仓数量已超3万个,计划到2027年增至10万个。而盒马CEO严筱磊在2024年底的内部信中明确,资源会更倾斜于盒马鲜生与盒马NB(邻里业务)两大业态,盒马2025年计划新增100家鲜生店。

可见,对手们也正在激进地的争夺市场。

当然,京东从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京东来说,生鲜的业务也仍然只是公司的一块实验场,小步前进能够很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保住利润可商业竞争的本质往往是:快准狠而这个教训,几年前的七鲜已经领略过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294.html 0
阿里云们该紧张了?移动云逆袭背后的底牌与暗伤 //m.erschrecken.com/7541003.html //m.erschrecken.com/7541003.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08:56:50 +0800 三车财观 //m.erschrecken.com/7541003.html

文 | 三车财观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云计算已成为驱动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作为中国移动布局数字经济的战略性平台,移动云凭借母公司的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能力,在云计算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市场份额持续攀升。中国移动公布此前公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移动云收入达到人民币1004亿元,同比增长20.4%,这是移动云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要知道,在2019年中国移动的云收入仅为19亿元。从不足20亿到突破千亿,移动云仅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52倍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移动云成长速度引人注目,但在行业竞争白热化、技术演进加速的大背景下,这家云计算市场的后起之秀仍面临着技术沉淀、生态壁垒与全球化布局的多重考验。

混合云浪潮中的差异化站位

在阿里云、华为云占据先发优势的格局下,移动云通过差异化定位撕开市场缺口,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基础设施、政策红利、技术融合三个维度。

一是,作为全球最大通信运营商的云分支,移动云在基础设施层面具有天然优势。中国移动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5G基站和覆盖全国的算力网络,这使其在边缘节点部署、云网协同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移动云所独创的“4+N+31+X”资源池布局,通过将云计算节点下沉至省级数据中心,实现80%以上地市1ms时延覆盖。在贵州数据中心,移动云通过与中国移动5G专网协同,实现算力资源的动态调度,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为某电商平台顶住每秒80万次订单请求压力。这种“云+网+边”的立体化架构,使其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场景中占据先机。

二是,借助央企背景与属地化服务网络,移动云在政务、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建立深度壁垒。作为数字基建“国家队”,移动云依托国有运营商基因构建全栈合规能力,在数据主权保护领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数据显示,移动云已服务超百万政企客户、超4万交通行业客户、超4万医疗行业客户;打造20个省级、160余个地市级政务云乡村振兴平台,落地全国31省,覆盖6万余个行政村。

三是,移动云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投入,已完成全栈自研技术体系搭建。大云操作系统、磐石服务器等核心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分布式存储性能达千万级IOPS,裸金属云服务器启动速度缩短至30秒。在2023年中国信通院评测中,移动云的容器服务、云原生数据库等8项能力获得最高等级认证,技术成熟度已比肩头部厂商。

成长道路上的挑战

据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4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IaaS市场,移动云市场份额为9.1%,跃居第四位。只是,当市场份额突破5%临界点后,移动云面临着从政策驱动到能力驱动的转型压力,技术纵深和生态体系的短板逐渐显现。

一方面,对比头部厂商,移动云在底层技术领域存在代际差。云计算竞争本质是算力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头部厂商已构建起全栈自研技术体系。比如,阿里云自研飞天操作系统实现万卡集群秒级调度,华为云昇腾AI芯片算力密度领先同业两年,腾讯云数据库TDSQL支撑微信支付每秒10亿级交易。反观移动云,虽依托中国移动6000+边缘节点构建网络优势,但在分布式存储、Serverless架构等核心技术上仍依赖开源技术适配,在异构算力调度、绿色节能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突破性成果。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不完善是移动云的另一痛点。作为云计算市场的后来者,移动云在开发者生态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截至2023年底,移动云开发者社区注册量仅为32万,和阿里云相差较远。在关键工具链方面,其缺少类似阿里云函数计算、华为云ModelArts的明星级PaaS产品,导致开发者迁移成本居高不下。这种生态基础的薄弱性直接影响了移动云的企业服务能力,使其在企业级应用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除此之外,移动云还面临着市场认知与品牌定位困境。在消费者心智中,“中国移动”四个字始终与通信服务深度绑定。当这个品牌延伸至云计算领域时,企业客户往往不会将其视为非专业的云服务商。这种认知惯性导致移动云在竞标金融、互联网等高端客户时频频碰壁。因此,移动云还需要时间提升其在中小企业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

硝烟四起,突围不易

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国内市场,互联网巨头与ICT老牌厂商构筑起铜墙铁壁;国际市场,国际云服务商的护城河越挖越深。这场突围战役中,移动云既要突破技术壁垒,又要应对生态围城,每一步都充满荆棘。

在国内市场,除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之外,移动云还要同其他运营商云展开竞争。具体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已形成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家合计占据超60%市场份额。其中,阿里云以电商生态为依托,构建了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体系;腾讯云在音视频、游戏领域构筑护城河;华为云凭借政企市场积累形成差异化优势。与此同时,中国电信旗下的天翼云,以及联通云,也依靠运营商的基础设施优势和政企客户资源,在政务云、行业云等领域积极拓展,与移动云形成直接竞争。

在国际市场,除了市场竞争层面之外,移动云还面临合规挑战。伴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云服务厂商都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移动云也不例外。只是,挑战依旧严峻。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和谷歌的Google Cloud共同占据了全球约66%的市场份额,实力不容小觑。再加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存在差异,如何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合规体系,将成为移动云全球化进程的关键考验。

移动云的成长轨迹,可以说是国企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它既受益于“国家队”的资源协同,又受限于体制惯性;既抓住新基建风口实现规模跃升,又面临技术深水区的创新压力。在云计算竞争进入“拼内功”的下半场,移动云需要更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更开放的技术生态,以及超越价格战的真正价值创造。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003.html 0
AI赋能下的直播革命:人类主播的对手是机器人? //m.erschrecken.com/7541121.html //m.erschrecken.com/7541121.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08:56:41 +0800 三川汇文化科技 //m.erschrecken.com/7541121.html

文 | 三川汇文化科技

当身高1.27米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在直播间用机械臂指向屏幕,字正腔圆地喊出“三、二、一,上链接!”时,这场由“硅基生命”主导的带货实验,瞬间点燃了电商行业的未来想象。

3月31日晚,淘宝“交个朋友”直播间上演人机历史性同框: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以实体主播身份,与罗永浩共同推介四足机器狗GO2。开场仅1分钟,售价9997元起的GO2即被抢购超百只,总成交额突破190万元,效率堪比头部主播大促专场。

△“宇树科技机器人带货机器狗”话题登上淘宝热搜(图源:淘宝)

镜头前,G1的表现颠覆了公众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它不仅流畅讲解产品参数,还能在罗永浩突袭提问“如何证明直播间品质”时,秒回“交个朋友直播间专业品质有保障”,直播间弹幕瞬间被网友“高情商AI”“这波接梗比真人还丝滑”“赛博打工人觉醒”等留言刷屏。

这场直播的另一个主角——四足机器狗GO2,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硬核“才艺”:同步展示了握手、拜年、后空翻、越障攀爬等高难度动作……其搭载的自研4D激光雷达技术,更在直播中实时演示自主导航避障,甚至能通过摄像头识别主播手势指令,完成“递送商品”等互动环节。

△淘宝“交个朋友”直播间截图(图源:淘宝)

一、行业震荡:机器人主播会抢走人类饭碗吗?

直播间的狂欢背后,争议随之而来。有网友担忧“人类主播会不会被机器人取代”,但行业观察家指出,当前机器人仅能替代标准化口播或简单的人机互动,而创意策划、情感共鸣仍需人类主导。纵观直播行业的发展轨迹,其主体形态正经历从真人实体到智能实体的渐进式演变:

(一)真人主播:个人魅力与局限并存

早期直播生态完全依赖于真人主播的个人表现力,这种模式虽然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优势,但在持续运营能力和规模化复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以早期淘宝头部主播李佳琦为例,其标志性的“OMG!买它!”不仅成为流行语,更创造了5分钟售空15万支口红的神话。尽管李佳琦在电商直播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因多次在直播间情绪失控或不当言论引发消费者不满。

同样,抖音直播间“与辉同行”负责人董宇辉,这位由英语老师跨界转型的带货主播,凭借深厚的知识储备与人文情怀,开创了“文化带货”“文旅直播”的新范式。即便是董宇辉这样的顶级主播,也同样面临真人模式的天然局限。例如,在今年一次外场带货促期间,董宇辉因连续7小时高强度输出突发低血糖,直观反映了真人主播的生理极限。

(二)虚拟数字人:技术初期的双刃剑

随着技术的突破,虚拟数字人开始进入直播领域,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的内容输出,但在交互深度和情感传递上仍显不足。例如,早期虚拟主播如洛天依,凭借二次元形象吸引年轻群体。其核心优势在于可控性与可复制性——同一数字人可同时登陆多个直播间。但技术局限显著,如预设话术库难以应对复杂提问,情感表达扁平化;同时动作与语音合成的细微卡顿也削弱真实感。

去年4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以AI数字人“采销东哥”形象亮相京东直播间,因其高度仿真的外观、真实的语音和动作,引发了广泛关注。在30分钟内吸引了超过1000万的观看者,40分钟内订单量突破10万,整场直播的累计成交额超过了5000万元。尽管刘强东的数字人直播取得了成功,但观众也提出了如数字人有时显得生硬,语音和口型不够自然等不同意见。

△刘强东AI数字人“采销东哥”直播首播(图源:京东)

(三)中之人:虚实融合的过渡形态

为了弥补虚拟人物缺乏真实感和深度交互能力的不足,中之人(通过真人操控虚拟形象)应运而生。在直播过程中,中之人通过自己的声音、动作和情感赋予了虚拟形象生命,有效地提升了直播的情感表达和互动性。比如,当观众在弹幕中表达出开心或者感动的情绪时,中之人可以让虚拟形象做出相应的表情和动作,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中直人”直播间截图(图源:广州虚拟动力)

然而,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中之人可以操控虚拟形象,但本质上还是需要真人参与其中,这就意味着仍然无法完全脱离人力成本。中之人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才能熟练地操控虚拟形象进行直播。而且,中之人的工作强度也比较大,长时间的操控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和精神压力。此外,由于中之人是隐藏在虚拟形象背后的,观众对“皮套下是谁”的窥探欲常引发隐私纠纷。

(四)机器人主播:具身智能的颠覆性突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主播逐渐成为直播技术的前沿探索方向。机器人主播以实体机器人或具身智能为载体,兼具自动化、稳定性和物理交互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与观众进行更加直观的互动。例如,开头提到的宇树机器人主播不仅能够亲自展示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直播场景和观众需求,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

机器人主播突破了以往直播主体的各种限制,为直播行业的发展带来全新可能。但是,目前机器人主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挑战。例如,机器人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在与观众进行复杂对话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和回答不准确的情况。而且,机器人的动作灵活性和表情丰富度也有待提高。

△宇树机器人淘宝带货机器狗直播现场截图(图源:淘宝)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技术演进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重新定义了行业分工。机器人主播在标准化、重复性工作场景中展现优势,而人类则更专注于创意策划、情感连接等高阶价值创造。这种分工的优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共同拓展行业可能性的新机遇。

二、演进趋势:机器人直播能否成为未来电商新赛道?

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的背景下,中国电商直播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变革。近期,主流直播平台密集调整政策,强化对虚拟主播的监管力度。与此同时,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正积极布局实体机器人直播这一新兴领域。行业观察家普遍认为,这一创新模式有望形成差异化竞争赛道,或将重新定义电商直播的商业逻辑。

(一)监管政策收紧,虚拟主播遭遇发展瓶颈

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调研发现,目前,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已对虚拟主播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其中,微信视频号率先将虚拟直播纳入违规范畴。其2024年修订的平台直播运营规范明确指出,采用AI技术生成的虚拟形象进行直播属于“非真实直播行为”,无论是完全虚构的数字人还是真人数字分身,均被列入禁止范围。

快手平台的政策转向尤为明显。该平台曾高调推出“女娲数字人”培育计划,但近期已调整策略,明确表示不再为AI生成的直播内容提供流量倾斜。其2024年最新发布的《虚拟直播管理规范》要求:所有虚拟主播必须绑定真实运营者信息,且禁止纯AI驱动的直播带货行为。平台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已有近40个违规账号被清退。

抖音在监管政策上采取了相对折中的立场。作为首个对AIGC内容制定专门规范的平台,抖音承认虚拟直播的“合法性”,但设置了严格的前提条件:必须进行显著标识以区分虚实,且要求背后的运营者完成实名认证。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严禁完全无人值守的AI直播,违规者将面临流量限制乃至封号处罚。

相较之下,淘宝和京东在虚拟直播领域仍保持开放态度。两大电商平台不仅允许虚拟主播开展业务,更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投入。典型案例包括淘宝引入AI数字人YOOKI并开放技术接口;京东云言犀数字人在去年618大促期间创造了超40万小时的直播记录。这种差异化政策取向,反映出平台方对新兴技术应用的不同战略考量。

(二)竞争优势凸显,实体机器人主播崭露头角

从宇树机器人试水淘宝直播间的创新实验可见,与虚拟人直播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体机器人直播最大差异化优势在于其物理实体带来的真实感。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显示,相比虚拟直播,机器人直播的转化效能提升超40%,用户粘性增长35%,特别在家电、3C、智能硬件等实物演示的品类中表现尤为突出。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体展示与智能交互的完美结合。机器人能够精准执行标准化演示动作,确保产品参数、性能特点等关键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操作可能带来的失误。以宇树科技G1机器人为例,其在直播中可精确阐释机器狗GO2搭载的4D激光雷达等专业技术参数。这种基于事实的客观呈现,有效规避了传统直播中常见的夸大宣传、臆测功效等问题,为行业诚信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二是人机协同所产生出的倍增效应。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技术赋能而非替代”已成为行业共识。淘宝直播业务负责人强调,人类主播的情感共鸣与机器人的精准输出相结合,正在创造新的行业标准,采用人机协作模式的直播间,其用户停留时长达到行业均值的2.3倍,转化效率提升超60个百分点。为此,淘宝已启动“星火计划”,旨在培养具备人机协作能力的新生代主播。

三是政策红利与场景创新的双重驱动。与虚拟直播面临的监管压力不同,实体机器人直播既规避了虚拟形象的政策风险,又符合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扩大消费政策导向。中办国办公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支持“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模式创新,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如杭州市对人形机器人示范性应用场景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奖励,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需要正视的是,尽管机器人直播具备成为独立赛道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市场端存在B2B向B2C转型的瓶颈;成本方面,动辄数十万元的机器人设备投入超出普通商家的承受范围;技术层面,机器人主播在自然交互、情感表达等方面尚需突破。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该赛道的快速发展,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协同破解。

三、未来路径:实体机器人直播能否突出重围?

4月10日晚间,宇树科技官方微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G1拳击视频并透露,将会在近一个月左右开启机器人格斗直播。在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机器人直播已经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尽管面临成本高企、技术瓶颈等挑战,但其发展潜力已得到多方验证,未来或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突围:

△宇树科技展示G1机器人拳击比赛(图源:宇树科技)

(一)深化技术研发,提升智能交互体验

实体机器人直播须具备更为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既要能够和观众进行流畅、自然的对话,还要能精准理解观众的问题并提供详尽、专业的解答。比如,在直播中能够实时回应观众有关产品特点、使用方法、售后保障等方面的疑问。同时,增强情感识别与表达能力,通过观众的情绪反馈做出相应的互动和回应,营造更具亲和力的直播氛围。这些能力的升级和突破,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

(二)优化成本结构,推动C端市场普及

当前,高端人形机器人动辄数十万元,远超普通商家的承受能力,限制了C端市场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需要进一步优化单体成本结构,根据电商用户需求推出基础版或高阶版直播机器人,降低初始投入成本。以人机协同方案为例,可以结合功能需求开发轻量级辅助机器人,承担产品展示、商品讲解等部分直播工作,而非完全替代真人主播。同时,电商平台可与机器人厂商合作提供按需租赁服务,降低中小商家使用门槛,加速市场渗透。

(三)创新内容形式,突破传统直播框架

机器人直播若想真正吸引用户,必须在内容形式上寻求差异化:除了产品展示和互动,还可以融入更多娱乐元素,如让机器人表演才艺、讲故事等,增加直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要注重跨界IP合作,比如与知名品牌、明星或虚拟偶像联动,借助其流量优势提高机器人直播的用户转化率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机器人主播在夜间非黄金时段填补真人主播空缺等优势,采用更加温馨、舒缓的讲解方式重点推荐一些适合放松的商品,为电商平台带来了更多销售额。

(四)构建规范体系,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机器人直播电商的终极目标不应局限于“替代人力”,而是构建全新的数字化营销生态。建议: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快制定智能直播技术标准,明确设备性能、内容审核及隐私保护等规范要求,明确机器人与自然人主播伦理准则或红线条款,防范法律风险。同时,鼓励探索人机协同的最佳实践方案,既要发挥机器人在信息传递、流程执行方面的稳定性优势,也要保留真人主播的创意发挥空间,形成优势互补的直播新范式。

结语

机器人直播电商的破冰突围,本质是商业效率与人性化服务的再平衡。伴随淘宝、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的成功试水,这场始于带货实验的技术革命,或将催生中国电商转型升级的新范式——既非机器取代人,亦非人抗拒机器,而是重新构建“人类创造产品,机器放大价值”的共生生态。尽管前路仍有挑战,但这一赛道衍生出的想象空间已不容忽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121.html 0
比拼多多人效比还高:46人一年创收11.6亿,If椰子树赴港IPO //m.erschrecken.com/7541171.html //m.erschrecken.com/7541171.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08:47:20 +0800 向善财经 //m.erschrecken.com/7541171.html

文 | 向善财经

近日,泰国品牌If母公司IFBH Limited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这名字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有些陌生,但是一提到if的椰子水,相信这两年不少人都喝过。

作为曾经的小众饮品,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椰子水以其低糖、高电解质等特点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而从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来看,这家公司可谓是信心满满,不过在向善财经看来,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代工模式跑出的王

先看财务数据,2024年收入1.58亿美元(约1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净利润0.33亿美元(2.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

毛利为57.9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亿元),同比增加90.7%。毛利率则由2023年的34.7%增加至36.7%。

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这是家员工仅有46名的公司,人均贡献利润约526万。

但是在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拆解之后,这样的高人均产值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2022年,创始人萨克将国际业务分拆,成立了IFBH。

IFBH采用“代工厂+第三方物流+分销网络”的轻资产模式,其中,if在中国内地的业务主要交由两个分销商,一个主要负责在线渠道,另一个则负责线下渠道。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环节,总公司和多数依靠代工的企业一样,是妥妥的“甩手掌柜”,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得到的就是极致的人效和轻资产。

只不过,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虽然人效很高,但是IFBH是个依赖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货源供应的公司,这时高人效+代工的模式是否还能保持优势,就是个问题了,我们挨个来看。

一、单一货源供应导致的是成本难以控制,竞争受阻。

2024年,泰国遭遇高温天气,椰子减产导致新鲜椰青的终端零售价从9.9元/个涨价至16.9元/个。当年8月,if椰子水方面发布了调价通知函,称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运营成本增高等原因,公司决定对if现有品牌系列产品售价进行上调。

原因无他,招股书显示,General Beverage是IFBH重要的代工厂商,其供应的椰子水原料比例为总需求的70%以上,且泰国为IFBH椰子水原料的唯一来源。受困于单一的供应,没什么闪转腾挪的余地,唯有涨价。

这事要是放在美国,英国这样老资本主义国家,涨也就涨了,但是在中国,特别是涉及零售行业,供应链的,只要犯一点小错,友商们以及不知道哪里窜出来的零售商,就会发动“内卷大法”。

当前,天猫平台上,330ml容量的Vita Coco椰子水单价约8.07元,350ml容量的if椰子水单价约5.2元,330ml的三麟椰子水单价则约3.95元(较发稿日可能有浮动)。

友商的伤害力其实不算大,毕竟都是定价高端,都想站着挣钱,价格不会差太多,但是零售商不这么想,我胖啊,上千的sku,算的是总账。

大手一挥,各零售平台纷纷推出大容量装主打“极致性价比”,盒马鲜生1升装的自营品牌椰子水,朴朴超市1.1升装的自有品牌蔻泉椰子水,售价均仅为9.9元。

在供应链体系冠绝全球的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环境太好了,选择太多了,已经形成了“低价好物”的价值观,不能匹配国内的竞争环境,想要持续发展并不容易。

其次就是议价能力,和质量把控。

招股书显示,2023年及2024年,IFBH向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分别约为5300万美元及9700万美元,占同期采购总额的92.3%及96.9%。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中国的乳企当年对奶源的依赖,导致的结果一是质量无法把控,二是价格上,容易被上游抱团涨价,随后乳企痛定思痛,收购了大量的上游供应企业,把原料的话语权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里。

以史为鉴,对IF来说,如果后期出现被上游抱团裹挟的情况,该怎么办是个问题。

二、单一市场面临的国产竞争问题。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IFBH在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椰子水饮料市场的市场份额均为第一。

其中,IFBH在中国内地的市场占有率约34%,在中国香港的市场占有率约60%。在上述两大市场,IFBH的市占率均超越第二大竞争对手7倍以上。

和牛奶、啤酒等饮品一样,椰子水也是舶来品,虽然在我国南方的少数地区,有饮用的记录,但是大面积普及其实并不多。

追溯啤酒,牛奶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种新兴的产品,外国企业确实有红利期,但是等中国的零售商们反应过来之后,形式就不一样了。

像青岛啤酒,早就打破了诸如喜力等企业的地位,如今在国内已经成为市占率第一。

天眼查APP显示,国内的巨头菲诺,已经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加上零售企业的内卷,可以想见,未来if所遭受的市场挑战是残酷且激烈的。

三、单一产品面临的增长问题。

2023年和2024年,IFBH椰子水产品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3.8%与95.6%。同一时期,中国内地市场收入在IFBH总收入的占比分别为91.4%与92.4%。

受益于近两年椰子水在中国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公司业绩也水涨船高。

但是和过去元气森林等新口味的饮品一样,在尝鲜的这阵风过去之后,增长会不会打一个问号?

元气森林在气泡水增长放缓之后,依靠着“外星人”这样的新品持续增长。

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元气森林为样本,IFBH或许也要及早的稳住第二增长曲线,以防在未来椰子水增长放缓时业绩没有缓冲的空间。

就目前来看,IFBH似乎并没有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的打算,虽然2022年推出的Innococo电解质水系列,在2024年销量激增120%,但是销售额占比还是太低了一些。

所以,综合来看,这三个单一看都不算特别大的风险,但是组合在一起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完挑战,再来看看优势。

Z世代的新宠

让我们先从需求端看起。

上面说到,椰子水是舶来品。因为在欧美市场,椰子水是主流饮品之一,早在2016年,美国椰汁水市场的零售额已接近20亿美元,仅2016年英国消费者就消耗2500万升椰子水。

需求端的潜力比较大,只不过彼时因为生产工艺不完善,供应链体系没有搭建完成,椰子水的售价居高不下,350ml装售价15-20元,普通人消费不起,加上口感差异,仅吸引健身、高端消费群体。

这一情况在经过疫情的宣传后,迎来了改变,消费者对“天然电解质”“低糖低卡”产品的需求开始释放。

客观来看,椰子水每升仅含20 - 50千卡热量,钾含量还超过香蕉,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运动补水(占消费场景32%)、母婴群体(18%)及都市白领(45%)等特定消费场景的选择之一。

加上瑞幸的“生椰拿铁”等现象级产品的出现,带动了B端市场需求的激增,规模上来了,价格自然就没有以前高,目前if的产品330ml的整箱购买的话,单瓶价格仅3.5元,虽然和盒马的9.9/一升相比依然不低,但是已经是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了。

在供给侧,东南亚作为主要椰源地,规模化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泰国的椰子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

以往成本高昂,就高在运输上,需要冷链技术。

在无菌冷灌装技术普及后,椰子水易氧化的难题得以解决,保质期从原本的7天延长至18个月,解决了运输成本的难题。此外,NFC(非浓缩还原)工艺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加速了椰子水在大众市场的渗透。

在营销上,除了邀请肖战作为代言人,IFBH还与泡泡玛特合作,将其热门的Crybaby角色呈现在if产品包装上,吸引了大量Z世代客群;与瑞幸联名推出的“生椰拿铁PLUS”单周销量高达300万杯。

此外,IFBH还进行多项其他户外宣传推广,包括快闪活动、在广告看板、巴士候车亭设置产品宣传横幅与海报,在巴士、地铁等大众运输工具上投放广告。

作为外来的和尚,对中国市场是足够尊重的,营销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精准,无论是利用粉丝经济,还是借助品牌的效应,几乎每一步都没有走错,可见这46人的团队是做主了功课的,在市场推广上面功力深厚。

但是,需要投资者重点思考的是,椰子水毕竟不是含有酒精那样的成瘾性强的饮品,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不是刚需饮品,通过营销和粉丝经济得来的客户往往不那么稳定。

那在未来,随着规模的增长,市场竞争加剧,会不会产生对高营销费用的依赖,反过来侵蚀利润。

最后综合来看,椰子水对中国消费者来讲,是一个新兴的品类,还在尝鲜阶段,市场容量远未见顶,公司团队小而精,也很懂中国市场,倘若能够解决代工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挖掘出第二增长曲线,在IPO通过后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标的。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171.html 0
60天长账期困扰中小企业 //m.erschrecken.com/7541177.html //m.erschrecken.com/7541177.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08:47:12 +0800 松果财经 //m.erschrecken.com/7541177.html

文 | 松果财经

你或许听过这样一句话:企业倒闭不是因为赚不到钱,而是因为等不到钱。收账、要账,也是传统企业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尤其是近期的关税风波发生后,不少业内人士在关注企业的货还能不能卖出去的时候,也在关心钱还能不能收得回来。

事实正是如此,业内常说现金流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几十天的付款回款,很可能关系着一家中小企业的生存与灭亡。每个商家都希望现金流充足,一个大的前提就是账期要短。

但在中国电商的繁荣表象下,一场看不见的资金争夺战正在上演。无数中小商家正被困在漫长的账期里,他们的故事少有人知,却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中小企业的账期为什么被拉长?被拉长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比外界想象的更严峻。

繁荣之下的生存困境

在互联网上涉及供应商和平台的内容下,往往会出现一些诉苦:“货早就卖完了,流程都走完了,钱却迟迟不到账。”

他们面对的这类共同的问题,就是账期问题:货都给平台了,平台却要把该结的款压上几十天,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账期存在原本是为了方便零售商和企业、批发商之间的周转。结果到了电商时代,平台开始借自身优势地位特意延长账期,自营模式电商最为突出。

央视网近期的报道揭示了电商行业内的这个普遍痛点。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业内平台对商家的账期从3天到近60天不等。有些电商平台甚至将账期延长至2个月,这意味着商家需要忍受长达60天的资金真空期。

账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对中小企业来说,它可以算得上是一道生死线。因为在零售行业,特别是电商领域,企业的运转高度依赖于健康的现金流。中小商家需要预付上游供应商货款、支付库存成本、物流费用和营销支出,而这些都需要充足的现金支持。一旦现金流断裂,即使订单再多也无法正常经营。

假设当前存在一个中小电商商家,其月销售额100万,如果平台账期为60天,那么意味着该商家始终有200万资金被平台“占用”。这对资金量本就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当下关税战背景下,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大量外贸企业被迫转向国内市场,进行出口转内销转换,压力骤增。他们要处理的环节越多,60天的账期危害性就越大,甚至足以让一家正常运转的企业陷入窒息。

此时,现金流对企业的重要性急剧提升。但在平台强势地位下,中小商家也很难找到反制的方法。一边是上游供应商紧逼的付款期限,一边是平台漫长的回款周期,夹在中间的中小企业只能自己消化这巨大的资金缺口。

工信部主管的中国工信新闻网日前刊文指出:企业或批发商,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远高于电商平台,他们的境遇很多时候不被关注。这不利于市场繁荣,更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对于账期问题,我们理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从账期到供应链金融的“收割”

此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平台为什么要刻意延长账期?其实,不少商家心里也清楚平台的打算:“我们的钱,成了大平台无息扩张的资本。”

行业有分析指出,部分自营电商平台延长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实质是无息融资用于自身扩张——平台通过拉长账期,将本应及时支付给商家的货款长期占用,形成应付账款,这笔巨额资金成为平台无成本融资的来源。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马克,在其《价格战+长账期:中国营商环境的两个毒瘤》的评论文章中指出:“超长结算账期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业,施害者主要是大企业,尤其是某些行业龙头。”粗略估计,一个头部电商平台假设设置60天左右的账期,那么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它将可以自由使用数以百亿计的资金,且不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任何利息。

更让商家不平的是,在长账期的基础上,一些平台衍生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一方面延长账期导致商家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又推出金融服务,允许商家到关联财务企业融资,但需要支付一定利率的手续费,实质等于“花钱提前结款”。

平台占用商家资金形成的应付账款,转手又通过金融产品借给急需资金的商家,从中赚取差价。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以商家的钱赚商家的利息。金融服务的表象下,是对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的进一步侵蚀,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漫长的账期,有时同时出现的毛利保护政策,同样是束缚中小商家的枷锁。即平台要求供货商承诺最低的保底毛利率,如果平台最终低价销售,其中的差值则需要供应商补齐。

这个机制配合账期的动态调整,让不少供应商面临规模扩大、利润萎缩、压力陡增的尴尬处境。不过,经过多年市场演变,商家账期问题破局的契机已经出现。

破局之期已到,商家不应再忍

回顾中国零售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从传统零售到自营电商,再到当下蓬勃兴起的平台模式,零售行业的变革,改变了商家结款的模式。而当下,长账期的问题,也在行业变革中迎来改变的机会。

业内分析指出,在传统零售和快递电商时代,企业采取中心化零售模式,建立集中的供应链系统和物流网络。此时,对规模和重资产的需求,使得它们将心思放在了延长账期上。因为它们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自己的扩张欲望。

当零售竞争进入分钟级响应时代,极短账期成为支持整个系统高效运转的关键——没有了中心化系统的压制,商家库存周转加速,平台履约效率提升,消费者体验优化,正逐步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所以,在行业习惯性接受长账期的同时,缩短账期能够帮助中小商家更快速地回笼资金,投入到新一轮的备货和运营中。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越快,商家需要的周转能力就越强,平台适时提供极短账期政策,恰为中小企业在市场冲击与消费转型中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零售行业的演变是其一,政策的关注是其二。3月17日,国务院发布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新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新增的第十九条明确指出:“大型企业应当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情况,纳入企业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体系,并督促其全资或者控股子公司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账期问题的解决,已经迎来新的制度保障。后续法规的实施,仍需行业自律和监管部门的有力跟进。

从长远看,市场既离不开大平台,也离不开中小企业,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自营电商平台以超长账期压榨中小企业,最终只会得不偿失。而商家对健康发展的渴求,也最终会冲破枷锁,拥抱新的秩序。

结语

纵观经济史,被账期拖死的故事,在经济寒冬的光景里并不鲜见。《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马克的话因此更值得深思:“价格战和长账期是中国营商环境里的两个毒瘤。”近年来,这两个毒瘤越长越大,危害也越来越大,必须加以遏制。

对中小企业而言,现金流就是生命线,像自由流动的血液一样,它维系着企业的各项机能。从曾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零售时代,到现在手机一点万物到家的即时零售时代,消费者购物方便了,平台经营效率高了,供应商收到钱的速度不应该变慢。这违背了健康的商业逻辑。

归根结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仰人鼻息,任人拿捏,而应该是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在当下经济环境下,缩短账期、加速资金回流是助力中小企业转型的核心支撑。只有资金流动起来,才能激活整个市场的活力,让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商业格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177.html 0
英伟达H20受限中国市场,国产AI芯片替代多点开花方为正解 //m.erschrecken.com/7541227.html //m.erschrecken.com/7541227.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08:47:05 +0800 孙永杰 //m.erschrecken.com/7541227.html

文 | 孙永杰

经过多轮的市场传言猜测与情绪反转,美国政府最终对英伟达的H20芯片升级了出口管制,随即英伟达CEO黄仁勋时隔3个月再次到访中国,表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可见此举在业内引发的震动。而随着H20芯片在中国市场的受限,国内AI芯片替代的真正大考也正式开启。

英伟达H20等受限,国内厂商迎替代大考机会

说到H20芯片的出口管制,近日,英伟达发布8-K文件称,美国政府于4月9日告知,H20芯片出口到中国需要许可证,此后又于14日告知,这些规定将无限期实施。美国将H20纳入“非民用超算风险清单”,意味着AI芯片管制从高端产品(如A100、H100)延伸至定制化中端产品。需要说明的是,H20是英伟达在中国合法销售的主要芯片,是在2023年10月美国最新一轮出口限制生效后推出的。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宣布,AMD MI308以及同类型的AI芯片,也增加了新的中国出口许可要求。而英特尔也似乎没有获得任何豁免,据报道,该公司同样需要获得出口许可证才能向中国销售其Gaudi芯片。

对此,华泰证券指出,H20销售受限或已被市场预期,但新规或昭示将堵住以内存弥补算力漏洞。而万联证券则认为,此次美国政府对H20进行许可证管理,表明贸易管制力度加大,认为H20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或将面临较大限制或导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有所流失,国内AI芯片厂商有望承接更多市场份额。该机构进一步指出,关税博弈未定,全球贸易摩擦或加剧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国产算力将迎来发展机遇。

而在我们看来,随着英伟达H20、AMD MI308及同类型的AI芯片和英特尔Gaudi芯片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受限,国产AI芯片直面替代大考的机会真的来了,即国内厂商有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去验证自身产品的性能、可靠性、生态兼容性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等。

本土力量崛起,华为昇腾领跑光环下的隐忧

提及替代英伟达GPU大考的机会,华为的昇腾(Ascend)系列芯片无疑是目前最受瞩目、声量最大,且在实际部署上走得最远的本土替代选项。尤其是以昇腾910C为代表的最新一代产品,正成为中国构建本土AI基础设施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华为已将芯片的能力延伸至系统层面,通过CloudMatrix这样的计算系统(例如近日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由384块昇腾910C组成、采用全对全互联拓扑的CM384系统)来聚合算力,其超节点在规模及推理性能已比肩英伟达NVL72超节点的水平。而这和构成该计算系统最核心的华为昇腾910C芯片密不可分。

据包括Huawei Central、TrendForce News和Reddit等多个可靠来源和平台的研究分析,昇腾910C是通过将两个昇腾910B芯片组合而成,采用了共封装(co-packaging)或芯片组(chiplets)技术。而通过组合两个910B芯片,910C的计算能力显著提升,达到了800 TFLOP/s(FP16)的计算能力和3.2 TB/s的内存带宽,几乎是英伟达H100性能的80%。

所谓有利就有弊,这种设计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性能,但也带来了显著的弊端。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这种设计会导致诸如功耗增加、互连瓶颈等。

以功耗增加为例,更高的功耗意味着更多的散热需求,增加了散热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例如需要更强大的风扇、散热片或液冷系统)。同时,在数据中心等对能效要求高的场景下,高功耗会显著增加运营成本。

据知名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研究公司SemiAnalysis称,CM384系统功耗远高于英伟达的GB200 NVL72系统。例如它需要GB200 NVL72 3.9倍的功耗,每FLOP的功耗差2.3倍,每TB/s内存带宽的功耗差1.8倍,以及每TB HBM内存容量的功耗差1.1倍(“功耗差X倍”在这里表示相对于基准GB200 NVL72,每单位性能/容量所需的功耗是其X倍,即能效差了X倍)。而导致上述的部分原因可能就源于昇腾910C芯片本身的这种组合设计。

不要小看功耗的增加,在实际部署层面,每台AI GPU服务器的基础投资约为40万美元,其中电源、冷却等基础设施就占建设成本的1/3以上。据IDC调研显示,80%的数据中心决策者将能耗与散热视为关键制约因素,而具体到华为CM384系统功耗为GB200 NVL72的3.9倍,其长期运行成本势必水涨船高,而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能效之间找到平衡是巨大的挑战。

至于互连瓶颈,尽管910C旨在解决910B在跨卡互连方面的严重问题,但组合两个芯片的设计仍可能存在互连带宽的限制。来自Huawei Central的研究显示,910C的die-to-die带宽仅为Nvidia H100的1/10至1/20。而这种瓶颈可能影响大规模AI训练任务的效率,具体表现为性能无法按裸片数量实现线性扩展,表现为两个裸片通常无法达到单个同等技术裸片性能的两倍,尤其是在需要高带宽的场景中,如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同时数据在不同裸片之间传输还会带来额外的延迟和功耗。

除了上述技术层面,在生态系统与市场层面,众所周知,与昇腾芯片同属于昇腾计算的华为MindSpore的AI框架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仍无法与英伟达的CUDA平台相提并论。

例如Unite.AI的分析就指出,MindSpore的成熟度和广泛采用度较低,可能限制开发者采用,尤其是对于长期AI训练任务,这可能导致910C在软件支持和开发者生态系统方面落后于英伟达,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效率降低。

最后,也更为关键的是,据SemiAnalysis、TechInsights、WCCFTech等的拆解、分析和报道确认,尽管昇腾910C部分由中芯国际(SMIC)制造,但受限于良率(据称华为昇腾芯片良率仅为32%,也有报道称,昇腾910C的良率已提高至近40%,但仍低于60%的行业标准)和产能,其绝大部分仍是采用台积电的7nm工艺制造。

究其原因,国内晶圆代工厂,如中芯国际虽然在技术上已经掌握了7nm工艺,但相较于台积电,其在先进制程的良率、稳定性、大规模量产能力以及配套的设备和材料生态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尤其对于像昇腾910C这样尺寸较大、技术复杂的AI芯片,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高,中芯国际在满足其大规模、高良率生产方面仍面临挑战。

因此,即便存在国内制造的选项,华为为了保障供应的稳定性和产品性能,仍然倾向于依赖技术更成熟、产能更稳定的台积电,这凸显了中国在先进制程制造环节“卡脖子”困境下,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晶圆的模式。

此外,昇腾910C关键组件,如HBM主要来自韩国供应商三星(据SemiAnalysis称,主要采用三星在大中华区的HBM独家经销商CoAsia Electronics向ASIC设计服务公司Faraday发货HBM,后者再委托SPIL采用便于后续提取的低熔点焊料将其与廉价的16nm逻辑芯片一起“封装”,最后运到中国以拆焊的方式回收HBM使用)。而众所周知的是,这种以基于规避为核心目的的供应链模式,除了合法性存疑外,稳定性极差,风险性极高,是最大的隐忧。

国内厂商多点开花,方能降风险、保稳定、促自主

如前述,我们不难看到,尽管华为昇腾910C在国内应用和替代中处在领跑的位置,但无论从芯片本身的性能、所处的生态、还是关键的供应链模式等环节,因为客观或自身的原因均存在较大的隐忧,而这就需要国内其他相关厂商必须参与到替代的大考中来。

事实是,在AI芯片领域,除华为外,科技大厂阿里、百度、腾讯均已布局自研AI芯片;在纯芯片厂商中,既有寒武纪、景嘉微、海光信息等上市公司,也涌现出如芯动科技、瀚博半导体、沐曦集成电路、天数智芯、地平线等一批兼具技术沉淀与创新活力的企业。

其中属于科技大厂的阿里巴巴(含平头哥的含光芯片)、百度(昆仑芯)、腾讯、商汤科技等,它们基于自身庞大的业务需求,开发用于内部场景的AI芯片。这些芯片主要服务于其自有的云平台或业务,虽不直接面向广泛的外部市场销售,但代表了国内顶尖的应用场景驱动型芯片设计能力,是国产AI算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属于上市公司的海光信息,其海光DCU系列产品以GPGPU架构为基础,建立的自研软件栈全面兼容CUDA生态以及国际主流商业计算软件、人工智能软件,可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已应用于国产超算和AI训练场景,可承接部分H20受限后的市场需求。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已认证通过海光的DCU产品并推出联合方案,打造全国产软硬件一体全栈AI基础设施。此外,科大讯飞、商汤和云从等国内头部AI企业,已有大量模型移植并运行在海光DCU平台上。

又如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的头部企业,其思元系列芯片在云端和边缘计算领域可部分替代英伟达的产品,尤其是通过第五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其产品可满足云端训练等场景需求。

除上述老牌企业外,自2019年以来,一批国产GPU初创公司也先后成立,并涌现了诸如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燧原科技等AI芯片设计独角兽。

例如其中的摩尔线程,与华为昇腾有所不同,其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广泛的通用GPU生态系统。为此,摩尔线程构建了MUSA(Moore Threads Unified System Architecture)统一的软件平台。而近日,摩尔线程正式发布MUSA SDK4.0.1,其最大的突破就是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到软件栈的"全链路贯通",且实现对于英伟达CUDA全盘的迁移,用户使用习惯不会改变,速度却快15%以上

至于同属AI芯片设计独角兽的壁仞科技,则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采用7nm制程的GPGPU芯片BR100,该芯片峰值算力达到国际厂商彼时在售旗舰产品3倍以上,创下国内互连带宽纪录。

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除华为昇腾外,国内还有许多在AI芯片领域实力不俗,且有不乏具备可替代英伟达GPU的企业,而鉴于我们前述华为昇腾存在的隐忧,惟有这些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多点开花,方能在替代的过程中,降风险、保稳定、促自主。

写在最后:英伟达H20等近期在中国市场的受限,突显了国内替代方案的重要性。但通过上述,我们认为,中国AI芯片的替代,乃至未来的自主之路,不能仅靠个别企业,更不可长期依赖充满不确定性的规避手段的供应链模式,而是在于多点开花,支持包括华为、海光信息、摩尔线程等在内的多元化的国内AI芯片企业的协同发展,借此构建真正强大、完整、有韧性的全产业链自主生态,才是加速实现中国AI芯片自主可控的正解。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227.html 0
茅台又降了 //m.erschrecken.com/7541245.html //m.erschrecken.com/7541245.html#comments Sun, 20 Apr 2025 08:36:07 +0800 节点财经 //m.erschrecken.com/7541245.html

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三生 

最近几年,白酒行业的持续调整不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而作为白酒板块的风向标,茅台的变化更是引人瞩目。“茅台又降价了!”,市场上每每出现这样的话,总会引起社交媒体和酒友圈里的热议。

近日,茅台发布了2024年度财报。从营收和净利润的数据上看,茅台仍然保持住了向上增长的趋势。但在这份年报中,贵州茅台也披露了新年的经营目标:2025年主要目标是实现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度增长9%左右。

这是近8年来茅台首次将增速目标定为个位数。而从2017年以来,公司一直将营收增速定为10.5%—15%的双位数增长。这也是茅台上市以来,定下第二低的增速目标。

春江水暖鸭先知。不难推测,茅台大幅降低增速的背后,是感受到了行业的“寒意”以及增长的压力。曾几何时,作为中国高端白酒的绝对标杆,53度飞天茅台不仅是一瓶酒,更是某种意义上的“硬通货”,是资产保值增值的象征。但是,随着飞天茅台批发价的下滑,长期以来形成的“茅台信仰”,也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茅台的“资本神话”还在吗?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

01 价格“锚点”松动,茅台根基动摇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茅台能够走上神坛价格坚挺,并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建立在几大核心支柱之上:强大的品牌力、独特的酿造工艺与产地稀缺性、以及一套精心设计的、带有“饥饿营销”色彩的渠道体系。所以,茅台不仅具备了消费属性、社交属性,甚至还被赋予了一定的金融属性。

但是,世界在变化,潮流在演进。白酒行业的困局已显而易见,存量内卷,库存高企,反映在茅台身上,就是以往的支柱可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影响茅台的,是消费信心的传导。作为高端消费品,茅台的商务宴请、礼品馈赠属性极强,对经济的敏感度远高于普通消费品。所以,当前高端消费受到抑制,茅台首当其冲并不奇怪。而商务活动减少,送礼需求降温,也直接削弱了茅台的刚性需求基本盘。

过去那种“不问价格、只求真品”的豪迈场景,正在被更审慎的消费决策所取代。

当然,这并非茅台独有的困境,而是整个奢侈品和高端消费行业面临的共同压力,但对于价格预期极高的茅台而言,这种压力的显性化更为刺眼。

其次,《节点财经》发现茅台在市场供需关系中的微妙变化。长期以来,茅台官方严格控制出厂量,通过计划分配和复杂的经销商体系维持市场“紧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是,近年来茅台加大了直销渠道的建设和放量。这一策略的初衷是提升盈利能力、掌握终端数据、打击黄牛、让更多消费者能以官方指导价买到茅台。当供给端不再是铁板一块,而需求端又显露疲态时,价格下行似乎成了必然结果。

最后,茅台金融属性的褪色与投资情绪的转向,则真正动摇了其价格“锚点”。

过去几年,茅台酒被赋予了过强的金融属性。大量社会资金将其视为一种另类投资标的,囤积居奇,期待价格持续上涨带来回报。这种建立在“永涨不跌”的预期之上的“游戏”,终究难以持续。当“YYDS”的神话破灭,价格出现实质性、持续性的下跌。

“买涨不买跌”,即便强如茅台也不例外,也必须直面市场规律的检验。

02 解构“茅台模式”,路径依赖要改变?

要理解茅台的模式,就必须先要明白,茅台的辉煌,并非仅仅源于一瓶酒本身,更是一套复杂的商业运作体系和品牌叙事的成功。所以,搞明白其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就成为必修课。

如果茅台的成功可以称为一种商业模式,其中最核心的可能就是无与伦比的品牌护城河。其品牌价值是茅台最核心的资产,也是支撑其高价格、高毛利的关键。

但是,品牌并非一劳永逸。随着社会发展和代际更迭,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品牌认知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茅台的吸引力是否能持续已经遭到了质疑。

近年来,茅台尝试推出冰淇淋、巧克力、咖啡等跨界产品,以及推广“茅台1935”等相对年轻化的产品系列,也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但其效果仍有待观察。

品牌之外,茅台的独特的产销体系与渠道管控,也是“茅台模式”的关键。茅台的稀缺性,部分源于其对产地环境和生产周期的严格要求。近年来,茅台力推“i茅台”直销平台,试图重塑渠道格局,但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在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同时,不可避免引发了传统经销商的不满与反弹。而在《节点财经》看来,更重要的是,当厂家越来越多地直接面向市场时,就必须承担起过去由渠道缓冲的市场波动风险。

如何管理好增加的供应量而不冲击市场信心,是茅台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且,由于茅台拥有超强的盈利能力与财务表现,使得市场对茅台的预期水涨船高。一旦业绩增速放缓,或者盈利能力出现波动,都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剧烈反应。

太能赚钱了,也是烦恼,因为很难一直这么赚下去?

03 深度调整中,龙头也需要冷思考

站在当前节点观察茅台,其价格的波动仅仅是表象,其背后是商业逻辑、市场环境和发展战略的深刻调整,前路挑战不少。

其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需求结构的重塑与代际交替的压力。新兴的中产阶级消费和个人小酌场景能否有效承接,对茅台来说,仍是未知数。

从更长远看,如何抓住“Z世代”等年轻消费群体,打破他们对白酒“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实现品牌年轻化和消费场景多元化,是茅台必须攻克的战略高地。依靠几款跨界网红产品,恐怕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

其二,目前茅台的渠道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在提升直销、加强掌控的同时,稳定传统经销商队伍,避免渠道冲突和库存风险集中爆发?既能体现品牌价值,又能保证渠道利润,还能被主流消费者所接受?这需要极高的管理智慧和市场调控能力。

其三,高处不胜寒,位居白酒龙头,自然也是众矢之的。面对当前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虽然茅台在超高端领域仍具有优势,但在次高端和大众酱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路诸侯都在积极抢占市场份额,行业政策也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是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都可能对茅台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

回到开始,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行,无疑加大了茅台这艘大船调头的难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股价徘徊在1500元左右的茅台,需要一份冷静与审慎。“无脑买入”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投资茅台已不能再简单地视为持有“永恒资产”,必须认识到其周期性、市场风险和潜在的增长天花板。

其实,在《节点财经》看来,茅台价格的波动甚至下跌,或许正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前奏。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耀眼的商业神话,也终将回归真实的市场需求,寻找其真正的价值坐标。对茅台而言,如何在坚守传统与拥抱变化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保持高端定位与拓展更广阔市场之间找到路径,或许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

茅台能否在变局中重塑自己,值得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245.html 0
【科股宝VIP周刊】政策润雨化春泥,谷雨牡丹“香”万里 //m.erschrecken.com/7541191.html //m.erschrecken.com/7541191.html#comments Sat, 19 Apr 2025 19:29:00 +0800 张慧雯 //m.erschrecken.com/7541191.html  科股宝VIP是北京商报联合钛媒体共同推出的新闻资讯产品,包括科股一线解读、大事件必读、并购一线、日日龙虎榜、精华研报等数个栏目,围绕新闻及政策动态,提供媒体视角的解读。

以下是近期复盘及栏目发稿回顾:

一、消费、服务消费和服务贸易

4月5日20:29,栏目组发文《“哪吒2.0”尚能闯出路,中国经济亦能|精华研报》,文章指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值自2006年的36%降低至19.7%,我国服务业和消费占GDP的比值持续回升至53%,服务业占比近24年回升了15%,当前,服务贸易出口占GDP比值仅有4.9%,2022年开始每年9月召开服务贸易大会,未来潜力巨大。

 来源:我国出口占GDP比值、服务业占GDP比值、消费占GDP比值、服务贸易占GDP比值变化情况,科股宝制图

文章提到,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养老服务、园区服务、物流服务、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包括:居住、出行、健康医疗医药、文化教育及旅游休闲。新消费包括: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银发消费等。平台经济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载体,中国庞大消费者基数是中国在全球视野下珍贵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提到,2024年9月以来,我国消费者指数整体回升。2025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杠率进一步降低,中央政府杠杠率处在国际较低水位即25%,(而美国联邦政府债务/GDP比值为125%),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3月极值回暖。此外,2024年8月以来,外资在华投资持续回暖。QDII规模来看,自2024年12月的5877亿份降至2025年2月的5434亿份,2个月净减少了443亿份,创历史最大持续减少额,有进一步走低的迹象。

*市场表现:4月7日-4月18日区间,消费板块近20股涨超20%,服务消费及服务贸易概念均走强。

二、地产

4月3日15:02,发文《川闽两省公示200亿土储专项债项目,6省收储规模逼近600亿元,全年发债或破万亿大关丨精华研报》,文章提到,据测算,2025年土储专项债规模约1万亿元,或可拉动1亿~2亿平方米土地收储。

此前,土储专项债在2017-2019年年均发行超6000亿元,2019年9月起专项债用途排除土地领域,土储专项债暂停发行。

*市场表现:4月7日-4月18日区间,地产板块涨幅超涨幅超10%个股6只,个别涨超30%。

三、固态电池

4月11日0:02,栏目组发文《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2027年落地,这些汽车、电池企业也竞速布局,2028年或迎GWh级应用高峰丨科股一线拆解》,文章提到,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落地。

今年3月,首个指导固态电池发展的地方性官方文件发布,首次明确了固态电池发展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市场表现:4月11日-18日区间,固态电池板块涨幅超10%个股19只,2只涨幅超20%。

四、公用事业

1、绿色电力

3月20日15:57,栏目组发文《新政扩大绿证强制消费,过半电力公司2024年报预喜|精华研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绿证市场交易制度基本完善,到2030年绿证市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意见》通过供给端扩容、需求端激励、机制端优化“三管齐下”,为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的环境权益实现提供了保障,更标志着中国可再生能源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的战略转型。

《意见》提出了稳定绿证市场供给、激发绿证消费需求、完善绿证交易机制、拓展绿证应用场景、推动绿证应用走出去等五大意见,其亮点内容包括:

  1. 全国市场统一,破除壁垒。明确禁止地方限制绿证流通;依托绿证交易平台等数字化途径,实现跨省交易高效实施,解决区域供需失衡问题。
  2. 强制自愿并行,精准施策。通过“强制配额”约束高耗能行业;同时以“自愿消费”激活中小企业,兼顾公平与效率。
  3. 国内国际协同,完善接轨。对内完善市场机制,对外推动标准互认,将绿证打造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载体。

*市场表现:3月21日-4月18日区间,水电、风电、火电、核电概念强势。

2、水务

3月24日9:37,栏目组发文《深圳自来水拟涨13%,4月11日召开听证会,政策支持水务行业发展,这些地区已完成水价上调丨大事件必读》,文章指出,对比国际均价,我国现行水价处于国际较低水平,相当于IWA调查30国均价的53%;用水100m³以内时,我国多地存在水价成本倒挂问题,财政给予大量补贴,四大直辖市在全球173个主要城市中的排名均位于后10%。

水利部曾于2022年提出“推动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合理调价调量”的设想。当前我国36个重点城市水费支出占比均远低于1.5%,表明当前水价水平远低于用水户承受范围下限,在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下,水价的杠杆作用发挥还不够,水价具有一定的上调空间。

*市场表现:3月20日-4月18日区间,水务板块强势。

科股宝VIP是北京商报联合钛媒体共同推出的新闻资讯产品,包括科股一线解读、大事件必读、并购一线、日日龙虎榜、精华研报等数个栏目,围绕新闻及政策动态,提供媒体视角的解读。

风险提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191.html 0
由Q1剧集表现,看行业的分野与突围 //m.erschrecken.com/7541163.html //m.erschrecken.com/7541163.html#comments Sat, 19 Apr 2025 19:26:29 +0800 文娱价值官 //m.erschrecken.com/7541163.html

文 | 文娱价值官,作者丨陈立涓,编辑丨美圻

2025年第一季度结束了,回望长视频平台的剧集表现,虽然优爱腾芒各家有各自的主力作品,但Q1并未出现覆盖全民圈层的现象级剧作。从第一季度的表现,我们看到剧集市场出现了新的分野趋势,以小博大的幸运儿几乎不会再出现,而大投资大制作的“血扑”案例却不断涌现。

通过数据显示可以看到,Q1平台的长剧继续挤压水分,而大剧由拼播降本回归独播模式,这些趋势体现出长剧正面临分野与突围的临界点。展望Q2各家押宝的待播剧,只能用“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来形容。

如何突破长剧现有的播放瓶颈?这个命题恐怕已经不是某一家平台面对的挑战了。

Q1回望:长剧市场进入降速期

2025年第一季度就这么水灵灵地结束了?

据云合数据显示,爱奇艺上新国产剧集32部,芒果TV上新7部,优酷上新19部,同比保持稳定。腾讯视频上新27部,同比减少14部,主要因为库存剧缩减,新剧仍保持稳定上新。虽然平台剧集表现虽各家均有主打作品,但目前仍未出现现象级爆款。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各平台Q1表现:    

  • 爱奇艺

必须承认,《漂白》的突出成绩基于爱奇艺长期主义的投入,而目前长剧市场也只有这样的投入才能产出播放量第一的作品。刑侦类型一向是爱奇艺的优势,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漂白》被观众誉为“纪录片”,还被央视网点赞背书。

《白月梵星》“仙侠+甜宠”的创新配方抢占平台流量第一,单日弹幕量超百万次,成为2025年开年仙侠剧类型中的强势作品。1月的网络剧播放量排名中,《白月梵星》以9.80亿的播放量位居第一。

两部系列IP剧集的表现稳定,《三叉戟2》保留爱奇艺的刑侦优势,聚焦“老警察+新犯罪”叙事,将现实热点融入剧情。《无所畏惧2》则聚焦女性职场困境,通过“职场PUA”“35岁危机”等议题引发网友共鸣。两部剧集的评分分别为7.7和7.0,观众反馈也较正面。

云合数据显示,爱奇艺Q1剧集热播期,点播播放量累计42.5亿。2025年,爱奇艺长剧继续降低剧集体量,打造系列化长剧IP,尝试由内容价值决定剧集时长总量。Q1热播剧集中,爱奇艺纯网播剧的单集平均时长从2024年Q1的45分钟降为41.8分钟,平均集数从28.6集降为28集,表现出寻求改变的积极态度。    

  • 腾讯视频

值得注意的事,腾讯视频2025年第一季度覆盖了最多的热剧,共有12部剧集,数量占比达到40%。其中,《大奉打更人》进入霸屏榜、集均V30榜、热播期集均榜TOP3内。

《六姊妹》可谓是合家欢的典范,不仅老少皆宜,还打破了收视纪录,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雁回时》则是一部女性视角作品,它用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大批年轻女性观众。《棋士》,则是男频重点项目,剧情紧凑、演技在线,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据云合数据显示,Q1腾讯视频上新了27部剧,同比减少14部,主要原因是库存剧缩减。同样,腾讯的内容短篇化趋势明显,总集数23集以下、总时长7-16小时剧集同比增长1-2倍。

  • 优酷视频

《难哄》开播即爆,论谁最懂青春现偶,没人卷得过优酷。作品通过显微镜般的细节捕捉,以真实生活为底色,在柴米油盐中编织童话。《难哄》播出后,又带动已经完结614天的《偷偷藏不住》超过众多新剧重回云合日榜TOP10,并在优酷站内的“N刷指数”排名中一度飙升至TOP3。

《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8.5的高分已经给出最好的交代,“异人”系列是优酷的杀手锏。《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原著党在豆瓣给予作品肯定,也算是来自观众的认可了。

2025Q1优酷上新19部剧。内容短篇化趋势明显,总集数23集以下、总时长7 - 16小时剧集同比增长1 - 2倍。Q1优酷国产新剧回归独播模式,上新国产新剧独播占比91%,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台网联播整体呈现收缩态势,上新国产新剧中台网联合播出剧集占比33%。

  • 芒果TV

芒果TV的古装大剧《国色芳华》开播后很快霸榜,微博讨论量1.04亿,微博热搜数535个,双双稳居一季度剧集榜首,云合有效播放市占率峰值突破20%,被云合、微博联合认证为2025一季度爆款剧集。

此外,古装轻喜剧《五福临门》、都市医疗剧《仁心俱乐部》也在各自圈层有不错口碑反馈。一季度芒果TV剧集有效播放数据创出新高,同比增幅达到117.7%,播放榜单前六占二,打破“剧集短板”的市场刻板印象。

据云合数据显示,2025年Q1长视频平台共上新126部剧,同比减少10部;其中爱腾优上新国产剧19-32部,芒果TV等平台上新10部左右。在用户注意力愈发稀缺的当下,对长剧集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冗长、短篇化趋势日益凸显。优质独播内容是平台竞争优势的核心,在持续优化新剧供给、精品化竞争的大环境下,长视频平台大剧由拼播降本纷纷回归独播模式。             

Q2已至:悲观还是乐观?

Q2已至,各家的上新和待播剧集涵盖古装、都市、悬疑等主流题材类型,涉及仙侠、武侠、言情、刑侦、国安、老年等多元细分领域,布局广泛。

首先,古偶仍是各家布局的重点类型:

爱奇艺已经上线的《无忧渡》目前口碑较为积极,主演任嘉伦、宋祖儿,该剧是“捉妖师+神秘少女”的反差萌组合,打造聊斋味的中式志怪世界,作品由《花千骨》导演林玉芬执导,根据观众反馈可见,这部剧的品质和审美都在线。

《赴山海》尚未播出,作品由成毅、古力娜扎主演,该剧是首部融合现代穿书与武侠题材的S+级制作。李一桐、刘宇宁主演的《书卷一梦》讲述了刘宇宁一人分饰三角,李一桐饰演双面娇妻,展现穿越时空的爱恨纠葛以及比盗墓还刺激的修仙剧本杀。《大生意人》由陈晓、孙千主演,故事讲述一位惨遭陷害被流放的读书人古平原,凭借智慧在夹缝中借势谋局,最终成为造福一方的“大生意人”,而陈晓一向是收视保障,这部剧的播出量值得期待。

井柏然、吴幸健、张艺凡出演的《夜不收》属于古装战争片,暗杀组织VS皇家密探,展现刀光剑影与武侠世界。《临江仙》由人气演员白鹿、曾舜晞出演,讲述了李青月与大成尊者白九思共渡劫难拯救苍生的仙侠故事。

近日,腾讯视频古装题材最具爆款相的《折腰》已过审,而这部剧很可能在Q2上新,宋祖儿和刘宇宁的搭配被观众看好。《榜上佳婿》也颇受网友期待,《榜上佳婿》改编自落日蔷薇小说《榜下贵婿》,融合古装爱情和悬疑元素,导演陈家霖曾执导过《陈情令》《神隐》等。

优酷和芒果则各自派出《千香》和《千秋令》,这两部作品都是由欢瑞打造的,优酷的《千香》男女主分别为宋威龙、鞠婧祎,他们在剧中将携手破宿命、终换得三界安宁,该剧属于待播状态。

而《千秋令》由张予曦、佟梦实领衔主演,主打“三世甜虐宿缘”,目前已经播出,但反响并不乐观。开播24小时就遭遇口碑雪崩,社交媒体上,“张予曦AI演技”“佟梦实古装丑男”“仙侠剧审美倒退”等话题霸榜热搜,大量观众打出1星差评。

观察Q2上新和待播剧集,各家都不乏具有爆款相的作品: 

首先,腾讯视频萤火单元的现偶新作《值得爱》已于4月2日上线,由韩琰执导,王安宇、王玉雯主演。目前豆瓣评分在7.0,观众反馈大多打出4-5星,“拍摄蛮新的”“一个字——新”……新鲜感是该剧带给观众的最大感受。

《无尽的尽头》即将播出,著名大导臧溪川执导,主演任素汐、高伟光、刘琳等,故事聚焦未成年人犯罪和司法保护议题,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谷嘉诚、尚语贤主演的《X局密档》将目光瞄准国安领域,只是目前释出的信息有限,或将以国安小队破解机密案件为主线。

爱奇艺的《在人间》由赵丽颖、尹昉主演,讲述拥有多重人格的徐天与网约车乘客贾小朵相伴进入“虚拟空间”开启心灵之旅的故事。虽然属于待播状态,但社交媒体上已经对这部剧给予极大的期望,“热搜预定”是网友送给这部剧的祝福。如果能在Q2上新,必然领跑长剧市场。

这几天伊能静姐姐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宣传老公主演的《借命而生》,这部剧是陆川执导,秦昊、韩庚、钟楚曦领衔主演,少见的狱侦题材和一众实力演员的配合,这部剧具备爆款底盘。目前剧集已上新三集,虽未开分,但评价以肯定剧情扎实、演员表演精湛为主。 

优酷白夜剧场的《沙尘暴》已经获得不错的市场反馈,而演员段奕宏又得到《人民日报》的点名表扬,央媒再为这部剧的品质进行背书。

4月17日优酷上线的都市生活剧《蛮好的人生》,由孙俪、董子健、胡杏儿、高鑫等主演,再入职场的“娘娘”这次涉足保险行业,贴近生活的表演,让观众直呼“太真实”。现偶作品《吃饭跑步和恋爱》改编自晋江作者陈之遥的高人气小说《拜金罗曼史》,主演陈飞宇和庄达菲的首次合作也引发不少期待。

展望Q2平台长剧,文娱价值官观察发现,市场正渐入佳境,随着优质剧集的交替上新,或将出现引发全民情绪共振的剧集作品。

分野时代的生存法则

如果说2025年Q1长剧市场表现不尽人意,那么可以肯定的是,长剧市场遇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背后折射出内容消费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有些固有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打破和重构。

随着短剧市场的快速侵蚀,现代观众的时间成本核算愈发精确,40集剧集需投入60小时。观众开始用"时间投资回报率"衡量内容价值,冗余情节被视为时间负债。而短视频平台培养的“15秒高潮周期律”重塑了观众的娱乐习惯,传统电视剧的铺垫、渐进、高潮结构,已经被一部分观众所遗弃。近期红果上线的多部精品短剧,正式告别短剧=低俗的时代。

文娱价值官认为,短剧虽然发展迅速,但优质长剧不可能被短剧取代,正如经典著作依然被代代传承。长剧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审美体系构建机制、情感联结等特点,都值得被放大。《人世间》从原著到改编、每个演员的精准诠释、服化道的细致入微,引发全社会关注的作品可不是出自偶然和巧合。此外,《漫长的季节》《狂飙》等作品,深入观众之心的原因出自创作团队的完美配合。从这些作品的长尾效应可以看到,好作品的角色与观众情感联结也更为持久。 

未来,以小博大的偶发案例会越来越少,而投资大却无法回本的“血扑”作品反而会增加。由此可以预见,未来长剧将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单集千万成本的"顶奢"大制作,用电影级制作重塑观赏仪式感。另一极则是基于AI驱动下的“液态剧”,此类作品根据观众反馈实时调整剧情走向,呈现出机动和创新性。

而腰部和以下投入的平庸剧作,出现爆款的机会将更少,行业进入"要么封神,要么消亡"的极端进化阶段。

当集数不再作为长剧衡量标准的新规则下,真正考验的是创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和调遣能力,未来长剧也不是变得更长或更短,而是变得更智能、更有机、更具精神和情感渗透力。但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类似作品,或许我们很快就能见证新类型作品的诞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
//m.erschrecken.com/7541163.html 0